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的计算机生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都具有相似性,这种外部形态的相似是其深层机制的表层显现。本文即研究这种肌理的外部形态构成规律,并用计算机生成的方法将规律呈现出来。   关于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的表述有多种,包括以建筑单体原型为依据的表述方法、以建筑组合单元为依据的表述方法、以建筑单元构成方式为依据的表述方法、以城市肌理视觉特征为依据的表述方法、以城市肌理构成原则为依据的表述方法等。关于计算机生成的模型也有多种,包括细胞自动机模型、多主体系统模型、分形算法模型等。由于本文的研究希望所采用的肌理生成方法对最终形态有控制,能够服务于规划设计,并且更直接地为建筑师所用,所以选择分形算法模型及与其相适合的以城市肌理视觉特征为依据的表述方法。   文中以南京箍桶巷地块为例,利用抽象还原的图示法对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进行表述,运用迭代算法和解析几何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借助AutoCAD软件平台和VBA程序语言将数学语言重新表达为图形。文中进行了两轮生成实验,分别基于对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的两种表述:一轮是基于分形算法的表述,第二轮是基于城市空间层级结构的表述。经过分维数值对比和图形对比,得出后者生成的图形更接近现实中的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的结论。全文通过生成方法总结出了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形态构成规律,证实了对中国城市传统风貌区肌理逐级划分规律表述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我国的风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名胜古迹,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和精神寄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是一系列针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塑造控制研究的一部分,目前城市形态的研究已经由认识论进入到方法论的阶段,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丁沃沃教授主持的“南京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塑造
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人群对长期生活的高温高湿环境产生热适应,耐热耐湿能力显著增强,深入研究其热适应反应特征将有助于本地区空调温湿度设定值的合理调整和建筑热环境质量的
土家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土家族的聚落与民居历史较为悠久并且相对中原汉族地区具有独特之处,尤其是举世闻名的吊脚楼。恩施地
学位
随着我国近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然而针对城市空间物质形态的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研究却并没有跟上社会与市场经济
芬兰建筑在北欧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发展中以其简洁纯净、自然友好、功能主义和人性化等形象赢得国际声誉,这不完全依赖于其本土的个人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所取得的成功,也并非
该文宏观上探求街巷体系的功能作用以及形成发展机制,微观上分析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索特征、各部分的尺度及比例关系、形态类型及其景观构成.结构上以街巷线性空间为线索,以线
城市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人类在逐渐远离自然。城市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便的物流、安全的住所,却未必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城市人群精神上的压力及相关的心
中国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与发展转型的双重压力,在市场化、全球化与分权化的多重推动力量下,城市发展时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城市发展机制与规律愈发不确定性的挑战,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