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合并房颤患者行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探究心房颤动对机械取栓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2.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合并房颤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可为以后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至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行机械取栓术的患者。收集患者资料,包括:(1)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2)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卒中史、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3)术前及手术情况,包括术前NIHSS评分、发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取栓次数、术中血管再通情况等;(4)术后24h、7天的NIHSS评分、术后抗凝抗聚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90天的mRS评分;(5)入院时部分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影像学资料包括CT及MRI;(6)中医四诊资料。以术后第7天NIHSS评分较基线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90天mR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应用Empower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课题最终纳入92例患者,其中房颤组(AF组)46例,非房颤组(非AF组)46例。两组基线资料中,房颤组的平均年龄高于非房颤组(73.00±8.14岁vs 67.35±10.92岁,p=0.022),心衰患者比例较高(26.09%vs 2.17%,p<0.001),其余一般资料如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术中,AF组的取栓次数较多(2.41±1.47次vs 1.91 ± 1.28次,p=0.037),余手术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21例患者术后第7天预后良好,非房颤组22例患者术后第7天预后良好。两组对比术后第7天预后情况,无统计学差异(45.65%vs 47.83%,p=0.834)。术后第90天随访,非房颤组患者有2例脱落,其余44例患者中,22例(47.8%)患者预后良好;房颤组11例(23.91%)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对比术后90天预后情况,p=0.010,有统计学差异。调整了性别、年龄以及术前NIHSS评分后,房颤患者术后90天预后不良风险有增加的趋势(OR=2.58,95%CI:0.93-7.16,p=0.0692)。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基线 NIHSS 评分(OR=1.0694,95%CI:1.0011-1.1422,p=0.0462)是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单联抗聚药物(OR=0.0421,95%CI:0.0064-0.2767,p=0.0010)或双联抗聚药物(OR=0.1211,95%CI:0.0235-0.6237,p=0.0116)是早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术前NIHSS评分(OR=1.1764,95%CI:1.0845-1.2760,p<0.0001)、取栓次数(OR=1.6763,95%CI:1.1551-2.4325,p=0.0065)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双联抗聚药物(OR=0.2250,95%CI:0.0578-0.8754,p<0.0001)是远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中医证候分析表明,伴房颤的急性中风患者中,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与不伴房颤的急性中风患者相比,血瘀证分布较多(17.39%vs 2.17%,p=0.014),余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早期预后及远期预后不同结局中,中医证候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7天预后良好率无显著差异,术后90天的预后不良率有增加的趋势。(2)术前NIHSS评分是早期预后一般甚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单联抗聚药物或双联抗聚药物术后双抗是早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术前NIHSS评分及取栓次数是术后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双联抗聚药物为术后90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3)在伴房颤的急性中风患者中,血瘀证更为多见。不同中医证候对伴或不伴房颤的急性中风患者的早期及远期预后均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