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牙齿全脱出是最严重的一种牙外伤类型,其治疗原则是尽量保存患牙,及时行牙齿再植术。再植牙的牙周组织愈合方式包括牙周膜愈合、牙根表面吸收、牙根炎症性吸收和牙根替代性吸收(replacement root resorption,RRR)。其中,以RRR最为严重,最终将导致牙齿脱落,严重影响患儿的咀嚼、发音、美观以及心理。如何减少再植牙RRR,促进牙周膜愈合是牙外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再植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齿全脱出是最严重的一种牙外伤类型,其治疗原则是尽量保存患牙,及时行牙齿再植术。再植牙的牙周组织愈合方式包括牙周膜愈合、牙根表面吸收、牙根炎症性吸收和牙根替代性吸收(replacement root resorption,RRR)。其中,以RRR最为严重,最终将导致牙齿脱落,严重影响患儿的咀嚼、发音、美观以及心理。如何减少再植牙RRR,促进牙周膜愈合是牙外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再植牙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力学刺激,尤其是咬合力刺激对于牙周组织的再生及重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理性咬合力对减轻全脱出再植牙RRR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构建SD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全脱出牙再植实验动物模型,通过拔除/不拔除其对牙合牙齿分别建立咬合剥夺组和咬合组,以右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其相应的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7 d、14 d和2 m(n=5)时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再植牙近中根在术后7 d、14 d和2 m时牙周组织愈合情况;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术后7 d和14 d时再植牙近中根牙根表面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生成情况。采用MicroCT观察再植牙术后2 m的影像学表现,实验结果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学结果再植后7 d,咬合组牙周膜间隙完整,牙周膜纤维排列欠规则,牙根表面可见散在的吸收陷窝,咬合剥夺组牙根表面吸收陷窝和OC生成数量显著多于咬合组(P<0.05);再植后14 d,咬合组牙周膜纤维排列整齐,牙根表面可见散在吸收陷窝,而咬合剥夺组可见部分牙周膜丧失,类骨样组织直接与牙根表面吸收陷窝相连,发生RRR;再植后2 m,咬合组可见部分吸收陷窝被修复,牙周膜纤维重新附着,而咬合剥夺组牙根表面可见较多吸收陷窝和明显的RRR。(2)影像学结果再植术后2 m,咬合组的牙周膜间隙清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宽(P<0.001),根尖1/3处牙根部分吸收。咬合剥夺组牙周膜间隙减小甚至丧失,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01),部分牙根与牙槽骨直接相连,发生明显的替代性吸收。两组近中根根管内均可见高密度阻射影,提示髓腔内钙化物的形成。结论:生理性咬合力能够抑制再植牙愈合早期牙根周围破骨细胞的生成,有助于减轻RRR并促进牙周膜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传统冲洗器冲洗,超声冲洗,声波冲洗,激光冲洗4种冲洗方法在离体牙C形根管中的渗透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将32颗具有C形根管的离体牙随机分为4组(n=8),Reciproc Blue结合1%Na Cl O和17%EDTA,将根管预备至40号0.06锥度。分别使用30-G冲洗器(冲洗器)、Irrisafe(超声)、EDDY(声波)、PIPS(激光)配合1%Na Cl
目的:探索全牙列弹性(牙合)垫在基础治疗阶段,对于Ⅲ期/Ⅳ期牙周炎患者松动后牙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经过伦理审批和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后,本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就诊的牙周炎患者,最终收集对照组109颗患牙,上颌54颗,下颌55颗,来源于12位患者,其中男性3人,女性9人;弹性(牙合)垫组110颗患牙,上颌64颗,下颌46颗,来源于12位患者,其中
目的:磨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发生可能与后牙渐进性咬合紊乱相关。本研究通过观察单侧后牙垂直向高度渐进性降低的大鼠髁突改变,探究后牙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的影响,为磨牙症患者TMD的临床治疗提供启示。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实验组均于实验第0天、第8天和第15天调磨左上后牙的临床牙冠0.3~0.4mm,一共调磨三次,牙冠总体高度降低约0.9~1.2mm
目的:建立无牙颌下颌骨、种植体及多基基台、全牙弓式及分段式上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综合对比各修复设计的应力分布特点,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评估和解释下颌正中弯曲及下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体不同设计方式对修复体各部件所受应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设计无牙颌种植固定义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1例下颌骨健康、牙列完整的患者,采用锥形束CT扫描患者颌面部资料。使用Mimics、G
目的:牙周炎是由多种牙周致病菌入侵引发的,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被视为牙周炎的最主要致病菌之一。P.g.的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P.g.LPS)作为导致牙周炎的重要的病原体成分。研究表明Drp1介导的线粒体动力学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深层机制尚未明了。本研
目的:牙齿缺失破坏牙列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口腔疾病。现有的义齿修复治疗方案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仍不能完全模拟天然牙的生理功能。生理性的牙齿再生旨在通过仿生调控时空特异性表达的信号分子进而实现牙齿组织的功能性再生,这使人类拥有“第三副牙列”成为可能。然而,再生形态和功能良好的牙齿必需阐明精确调控牙齿发育的基因表达模式,其中,微小RNA(micro RNA,
目的:在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过程中,快速且充足的血管供应为组织提供氧气、营养物质以满足局部代谢需求。外泌体作为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的重要物质,在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不断增殖,迁移并排列成管状结构是血管生成的初始过程。其中,细胞迁移是影响血管生成过程中管腔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新生血管生成的基础。细胞分裂周期
目的:牙周炎是牙周致病菌作用于牙周支持组织,进而刺激宿主免疫系统,诱导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因子趋化,最终造成牙周支持组织发生进行性破坏的一类具有多种病因和致病因素特点的复杂疾病。在牙周致病菌诱导牙周炎发生之后,宿主产生的过度免疫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了牙周软组织发生破坏、牙槽骨丧失,从而导致牙周病的进展。因此研究牙周炎反应过程中机体免疫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探讨牙根和对应牙槽骨的理化性质及两者的相对比值的个体差异是否影响正畸牙移动的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临床治疗中预测和预防不良反应、缩短正畸治疗时长提供参考。方法:对35只Wistar雄性大鼠的左下颌第一磨牙给予14天正畸加力,解剖取材后的样品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炎性吸收和牙槽骨丧失的情况,分析牙根和牙槽骨的微观结构,利用显微硬度仪和扫描电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神经病变,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一种类型,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然而,三叉神经痛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临床上一些传统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案对疼痛的缓解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干细胞相关移植治疗被证实是一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