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80后”文学又被称作“青春文学”,在内容和题材上多以少男少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着力刻画个体成长过程中孤独、迷惘、叛逆的心理,语言优美华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因而受到了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喜爱。从1998年兴起至今,“80后”文学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其庞大的市场销售量更是让传统文学望尘莫及。作为当代文学的一股新力量,“80后”文学引起了当代文坛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有关“80后”的评论文章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相较而言,从传播学角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却不是很多。随着新兴媒介的崛起和繁荣,“80后”文学的传播媒介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背景下对“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由这个点深入挖掘和思考传播途径给“80后”文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全面了解“80后”文学的新视角。本文以“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为切入点,注重对“80后”文学传播途径进行事实性的分析与概括。在方法论上,绕开对“80后”文学进行文本细读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通过资料的积累、数据的分析和实际的调查来呈现“80后”文学传播的新特点,以实现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创新。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网络传播入手,首先对新世纪文学传播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的传播方式即网络传播进行论述,然后着重阐释“80后”文学与网络传播的关系。许多“80后”作家最初是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上,通过网络走上文学之路的,可以说网络是“80后”文学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也是“80后”文学作者重要的传播交流平台。第二部分从纸质书刊角度来探究“80后”文学的传播途径。图书出版和期刊传播是传统文学与“80后”文学共有的传播途径,但是“80后”文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显示出其特别之处,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组建自己的团队创办新型杂志即杂志书上。第三部分是对“80后”除网络和书刊传播之外的一些传播渠道的论述,如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漫画改编和创办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等。第四部分分析主流文学批评和“80后”文学的相互关系与作用。通过个案分析法,将传统作家与“80后”作家进行对比,并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更加直观具体地展现“80后”文学作品传播途径的新特点,即多种传播途径的相互交叉,一部作品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进行传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总之,本文通过对“80后”文学传播途径的分析,发掘出“80后”文学传播途径的特点和规律。在传播途径上,“80后”文学传播由传统的以期刊传播、图书出版为主的单一化传播转向以期刊传播、图书出版、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多途径的多元化传播;在传播媒介上,由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转向以电子媒介为主;在传播形式上,由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转向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融合;在与读者的关系上,由背向读者转向积极与读者沟通和交流;在作家身份上,由单纯的印刷文字作家转向多向度的文化产业参与者,甚至娱乐化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