醌氧化还原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染料脱色中的应用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DT-diaphorase,NQO1,QR1,EC 1.6.99.2)是一种依赖FAD的黄酮类蛋白,属于黄素蛋白家族,能够催化醌和醌类化合物(醌亚胺),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及偶氮染料的双电子还原为对苯二酚,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醌类解毒、清除O2-,维持内源性抗氧化剂,调节p53和蛋白酶体降解、染料脱色等领域,但是发现自然界存在的醌氧化还原酶,有着酶活性较低、表达水平受限等特性,在其应用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以hNQO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向进化的方法获得高活性、高效率的突变菌株,并应用于染料脱色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1.将实验室保存的hNQO1菌株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并确定分子量为30.8 k Da,利用镍柱成功实现了hNQO1蛋白的纯化,并使用BCA蛋白定量法对纯酶进行蛋白浓度测定,紧接着对野生型hNQO1进行酶学特性和动力学检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p H 1.95酸性条件下酶活较好;最适温度为45℃,且在30℃-45℃该酶的酶活是随着温度升高的;在热稳定性的实验中,发现在30℃-40℃hNQO1较稳定,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野生型hNQO1的Km值为0.5637 mmol·L-1,Kcat值为0.086·s-1,催化效率Kcat/Km值为0.153 L·(mmol·s)-1。2.为提高hNQO1的活性,本研究主要针对hNQO1的目的基因进行分子改造。通过易错PCR选择不同Mn2+浓度随机突变目的基因,并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细胞进行表达,构建以E.coli BL21(DE3)p ET28a-hNQO1为起始菌的突变文库,利用孔雀石绿脱色作为醌氧化还原酶酶活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对突变文库中的2300多株突变菌株进行筛选,利用96孔板进行初筛、复筛后,再通过摇瓶复筛高酶活性的突变体,最终获得三株活性高于野生型的突变菌株1-C7、4-C10、7-G12,将其进行蛋白纯化发现是野生型菌株酶活的2.45倍、3.41倍、3.48倍。3.利用大肠杆菌为宿主细胞表达的野生型hNQO1在不同甘油浓度(100 mmol/L、250 mmol/L、500 mmol/L、750 mmol/L、1 mol/L)下对孔雀石绿进行脱色实验,并比较突变体(1-C7、4-C10、7-G12)和野生型hNQO1对孔雀石绿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在甘油浓度为100 mmol/L时,野生型hNQO1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为12.9%,而突变体1-C7对孔雀石绿的脱色高于野生型hNQO1,为29.9%;突变体4-C10在甘油浓度为250mmol/L时,脱色率为45.3%高于野生型hNQO1(14.5%);7-G12突变菌株在甘油浓度为500 mmol/L时的脱色率为30.9%,并且发现这三株突变体(1-C7、4-C10、7-G12)对孔雀石绿的脱色不会随着甘油浓度的增加而持续上升。4.选用野生型hNQO1对6种介体小分子(1,4-萘醌、蒽醌-2-磺酸钠盐、甲基对苯醌、1,4-二羟基蒽醌、蒽醌、甲萘醌)进行筛选,选择适宜浓度的介体小分子(1,4-二羟基蒽醌)辅助hNQO1全细胞(菌体密度OD600为10)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苋菜红)进行脱色。结果表明,利用1,4-二羟基蒽醌作为小分子介体对刚果红进行脱色,野生型hNQO1菌体能够重复利用三次,每次反应时间为6 h,脱色率分别为94.0%,79.7%和20.3%。与刚果红相比,hNQO1全细胞对苋菜红(反应6 h)的脱色率为18.8%。降低菌体密度为2.5(OD600),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1-C7、4-C10、7-G12)在1,4-二羟基蒽醌介体辅助下对刚果红、苋菜红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野生型hNQO1全细胞对刚果红及苋菜红的脱色率分别为29.5%、9.8%;突变体(1-C7、4-C10、7-G12)对刚果红进行脱色(反应6 h),脱色率分别为33.0%、30.9%、33.4%;而对苋菜红的脱色率(反应6 h)为6.4%、15.1%、14.4%。
其他文献
在众多生态修复的工艺方法中,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仍未满足污染物深度处理的工艺要求,亟需对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创新。随着生物电化学技术的理论的发展,衍生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池等构型。本文以人工湿地耦合生物电化学为主要方法,研究水体污染物去除转化过程。本文研究不同基质的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污染物的产电去污效果;同时探索以磁黄铁矿作为基质的不同电化学强化人工湿地:
锑(Sb)是一种类金属,是生物体的非必需元素。由于日益增多的采矿和工业活动,环境中的锑含量与日俱增,但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评估。并且,我国是世界上锑产量与使用量最高的国家,锑污染引发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家蝇(Musca domestica)为受试生物,系统考察锑暴露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和内在机制,重点关注锑对家蝇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从卵期开始,将家蝇置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逐渐受到人类的重视。微塑料污染具有普遍性,人类已经在近岸海域、大洋、河流、湖泊、河口湿地甚至极地和高原冰川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痕迹。白洋淀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的湿地资源,府河和孝义河是白洋淀重要的上游入淀河流。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在提供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产生活,旅游观光,承接上游来水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塑料进入白洋淀和上游河流后,会对白洋淀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人
淀粉样纤维化是一种独特的蛋白聚集行为。在特定条件下,蛋白和肽形成不溶性纤维样聚集体。由于淀粉样纤维与阿尔兹海默症、疯牛病、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等五十多种人类重大疾病息息相关而受到科学家的广泛重视。除此之外,淀粉样蛋白纤维自身可以制备成纳米片、纳米球等多种样式的纳米材料,或者与其他物质形成复合材料继而达到更优良的性能。因此淀粉样蛋白纤维化在纳米材料领域显示出良好前景,使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它的研究热情日
无机固体发光材料具有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原料易得等优点,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屏幕显示和医学诊断等众多领域。其中,稀土发光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电子层结构而表现出独特的发光性能,这种优异的发光性能被认为是高效发光材料的基础。因此,寻找具有低声子能,高量子效率,高物理化学稳定性的新型材料作为发光载体已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不同软化学方法实现了一系列稀土离子掺杂钆基氧化物/磷酸盐/钨酸盐发光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界定地方隐性债务的内涵与核算边界,采用核算法分别测度2007—2018年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和广义地方隐性债务的规模,结果发现其量巨大且年增速分别为4.44%和5.66%;在样本期内,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呈现平缓上升的特征,广义地方隐性债务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及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策性补贴是狭义地方隐性债务的重点构成部分,PPP和狭义隐性债务是广义地方隐性
聚乳酸(PLA)是一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备的可降解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但是其高成本限制了PLA材料的广泛应用。芦苇资源分布广泛,尤其是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资源化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LA/芦苇复合材料极易燃烧,需要对复合材料进行阻燃处理。本文分别制备了阻燃芦苇,磷酰化芦苇阻燃剂和芦苇基木质素阻燃剂,制备了阻燃PLA/芦苇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仪(TGA)、极限氧指
多年来,对于材料的损伤与断裂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裂纹的存在会对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安全造成重要影响。本论文采用相场法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研究了含缺陷材料在静动态加载下的损伤与断裂失效问题,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析相关参数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针对弹塑性含孔平板讨论了不同的孔间距离和孔洞分布形式对裂纹扩展和平板断裂韧性的影响;最后还分析了脆性材料在动态加载下出现的裂纹分叉现象。具体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质地轻、耐腐蚀、比强度高及可设计性强等优良性能,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及工程应用等环境下的工作条件。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领域。然而,由于复合材料层合板典型的层状结构,其在制造、运输和服役过程中极易产生分层缺陷。分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的分层损伤机理及其损伤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层合板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三维编织复
随着离子导电凝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软机器人、柔性储能装置以及柔性传感器等器件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离子导电凝胶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以纳米粒子作为交联中心的离子导电凝胶作为一种新型凝胶材料,其柔软性和延展性能够满足人体运动引起的拉伸、扭曲等形变的需求。本论文将凹凸棒与离子液体通过物理混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离子凝胶,然后通过改性凹凸棒(OATP)制备了纳米化学交联离子导电凝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