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吴起县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以吴起县为研究对象,以退耕还林前后的1986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的TM影像、降雨资料、地形数据、土壤分析化验资料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1986年和2003年的土壤侵蚀模数,依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了两个时期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首先以遥感影像数据、图件资料、降雨数据资料、地形数据等为基础,按照USLE模型的模型因子提取办法,利用ArcGIS和ERDAS等软件,提取土壤可蚀性因子R、降雨侵蚀力因子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覆盖与管理措施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建立研究区土壤侵蚀因子空间数据库。依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对1986年和2003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两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2003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侵蚀模数从1986年的111.09t hm-2 a-1下降到2003年的89.79t hm-2 a-1。1986年以剧烈侵蚀强度为主,微度侵蚀比例最低,2003年以极强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比例增加。侵蚀强度开始向低强度方向发展,微度侵蚀面积比例有所提高。将两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与主要的环境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格局在不同的海拔带、坡度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下呈明显的分异特征。1500-1600m是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侵蚀量最大的地带;微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和中等坡,以平缓坡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急坡。从1986年到2003年的17年过程中,土壤侵蚀在各坡度带的分布状况开始向低侵蚀强度方向发展;两个时期的水浇地都以发生微度侵蚀为主,林地以低强度侵蚀占据主导地位,从1986年到2003年,随着旱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提高,侵蚀强度逐渐下降;2003年的植被覆盖度相比1986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高覆盖地区是微度侵蚀的优势分布区,两个时期的微度侵蚀面积在该植被盖度区的分布都占了微度侵蚀总面积的50%以上。1986年和2003的潜在土壤侵蚀类型以剧烈侵蚀为主,面积极高,微度侵蚀仅占极少部分。从1986年和2003年的潜在侵蚀和实际侵蚀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实际土壤侵蚀状况明显优于潜在土壤侵蚀状况。这个结论证明了植被因素和人类活动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