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破坏性地震以来,近断层地震引起国内外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学家的强烈关注。目前,虽然在近断层地震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要想彻底弄清近断层地震特性及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还需做更多深入研究。本文回顾对近断层地震特征、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等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发现对近断层地震动参数的衰减规律研究的还比较少;以往国内研究对象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研究的比较少;此外,不同高度结构,受近断层地震影响的程度是否相同,也有待于研究;由于影响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的地震参数较多,如何发现新参数以更好地描述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特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首先选取了一定数量的近断层地震记录,对竖向加速度峰值与水平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做了统计研究,发现一部分近断层地震记录下该比值超过了各国规范中的假设值1/2~2/3,并对该比值的影响因素场地类别和断层距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场地类别相近时,断层距越大,该比值越小,反之越大;当断层距接近时,且场地类别由软土向硬土变化时,该比值呈减小趋势。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动PGA、PGV和PGD的衰减规律,本文选取了729条典型的水平近断层地震记录,分别按照震级、场地类别和断层距进行分类,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水平PGA、PGV和PGD在不同震级范围内和场地类别下随断层距变化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震级越大,水平PGA、PGV和PGD随断层距变化越明显,近断层地震动特性越明显;场地类别由A类向D类变化时,水平PGA、PGV和PGD均呈增大趋势,且不同场地类别下,随断层距的变化规律也不相同。并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过程中近断层范围为15km。其次,选取19条具有典型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记录和5条一般地震记录,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分别对可代表典型低、中、高层建筑的三个Benchmark钢框架模型进行计算,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低、中、高层建筑的地震响应均大于一般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层间最大位移沿高度变化较一般地震作用下显著,且对于高层建筑,随高度增大,层间最大位移呈减小趋势,而对于低、中层建筑无明显变化趋势;结构越高,顶层位移越大,而基底最大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不一定变大;最后选取21条近断层地震记录,将9层Benchmark钢框架模型作为典型的多自由度框架体系,对其近断层地震响应与近断层地震动PGA、PGV/PGA、场地类别、断层距和近断层速度脉冲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比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PGA和PGV/PGA来衡量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大小的时候,最好将两者并用,PGA接近时,PGV/PGA越大,结构响应越大,反之越小;PGV/PGA接近时,PGA越大,结构响应越大,反之越小;场地类别对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影响显著,近断层抗震设防时,应对场地类别进行进一步分类;近断层抗震设防时,一旦确定近断层范围,无需对断层距进行区分;可利用近断层速度脉冲周期很好地描述结构是否发生共振,当该周期接近结构基本周期时,结构响应很大;此外,该周期比大于1时,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值普遍大于该周期小于1时的响应值。
其他文献
双钢板内填混凝土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钢框架与钢板相连,双层钢板内部填有混凝土,两侧钢板之间用竖向加劲板或螺栓连接起来,形成双钢板内填混凝土剪力墙结
HRB500 级钢筋是一种新型高强热轧带肋钢筋,其抗拉强度标准值为500MPa。国外发达国家早已经推广使用,并且在各国钢筋标准规范中对其性能及应用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对高强钢筋的
近年来,随着高层结构、大跨度结构的发展,基坑工程越来越复杂,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成为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深基坑的位移监测数据,建立基坑水平位移的预测系统,及时将预
型钢轻骨料混凝土(SRLC)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在高层、大跨结构中有广阔应用前景。粘结滑移问题是混凝土(RC)结构的基本问题,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结构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SRLC结构
震害表明,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往往引起地基失效而导致结构大规模破坏,液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地基液化的研究主要涉及液化区桥梁、铁路、管道、地下结构等,对于可液
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在工程中应用广泛,但斜坡上的桩基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桩基工作机理的研究尚显薄弱。由于斜坡上桩基两侧土体厚度有差异,桩基受荷载作用时桩周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各行各业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电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出现了巨大的供电缺口。为了减小输电线路的能耗和增加电网的输送容量,有必要采用特高
桩基础作为一种古老的深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石油平台等结构物中。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桩基础的应用条件变得日趋复杂,目前桩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工程实
近年来,在组合结构中出现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即由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梁(RCS)组成的框架结构。该结构在结构和构造上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性,作为主要传力部件的节点是RCS框架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再生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对12根组合模型桩(再生骨料掺量为100%、75%、50%的砼芯桩与水泥含量为20%的水泥土组合而成的3根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