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商业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伴随着商业的繁荣,新的都市景观逐渐形成,西方娱乐方式和西方文化观念也开始传入。这些分别作用于器物层、制度层、心理层面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时特定的都市社会、文化环境,成为新感觉派孕育和发展的母体。新感觉派作家以“都市巡礼者”的目光审视转型过于迅速的都市客体,产生了既向往又疑惧的复杂审美心态,这种双重心理在面对被选定为都市标志的新女性形象时得以复制。 电影院在上海的勃兴,完成了娱乐场所的现代性更替,也吸引了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非常自觉的新感觉派作家对蒙太奇、镜头运动、视听效果等电影表现手法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借鉴,形成了作品在结构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如小说结构的空间化、叙述视角的灵活、节奏的多变和突出视听效果等等。尽管新感觉派并没有发表过十分鲜明的流派宣言和创作主张,但综合分析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可以看出这一派别已经形成了敏感于时代观照、坚持文学的本位价值观、面向新市民群体的大众观念等可堪代表流派特征的文学观念。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派别进行了宽泛的理解和借鉴,其作品兼容了多种现代主义流派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明显的泛现代主义特征,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同时,因为哲学基垫的缺乏、物质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们主观追求上的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在被新感觉派移植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变形与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