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是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东亚季风系统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其来源变化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大气环流格局变迁及其所控制下的粉尘释放、运移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查明黄土高原风尘物质的来源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粉尘源区干旱化过程和过去大气环流格局变迁至关重要。本研究系统调查并采集了中国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北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毛乌素沙漠)和蒙古国南部的戈壁及沙漠的表土样品,以及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剖面)和西北部(靖远剖面)两个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样品。以风成石英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石英颗粒的E1’心电子自旋共振(ESR)信号强度和结晶度指数(CI),旨在探讨不同亚洲粉尘源区石英来源的空间差异及末次间冰期来黄土高原风成石英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的初步认识如下:
1、选择5个典型的沙漠表土样品和6个典型的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样品,分六个粒级(<4μm、4~8μm、8~16μm、16~32μm、32~63μm及>63μm)测量不同粒径石英颗粒的ESR信号强度及结晶度。结果发现:(1)随着粒级的增大,石英的ESR信号强度和CI呈递减趋势,且细颗粒(<16μm)和粗颗粒(16~63μm)粒级的结果差异显著,暗示了粗、细颗粒石英的来源并不相同;(2)红粘土中粗、细颗粒石英的ESR信号强度与结晶度指数和黄土的结果差异明显,表明从红粘土到黄土-古土壤沉积过程中粗、细颗粒的物质来源区都可能发生了明显变动。
2、通过对中国西部、北部及蒙古南部的戈壁和沙漠表土样中粗颗粒(>16μm)和细颗粒石英(<16μm)的E1’心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强度(ESR)和结晶度(CI)分析,结果表明:(1)粗颗粒石英可以有效区分中国西部和蒙古南部的戈壁及沙漠中粗颗粒石英的ESR&CI差异较大,而中国北部的戈壁及沙漠(腾格里、巴丹吉林及毛乌素沙漠)内部的差异不明显;(2)对于细颗粒石英而言,在中国西部、蒙古南部及巴丹吉林沙漠内部区域差异性显著,而在腾格里与毛乌素沙漠差异性较小;(3)不同源区间细颗粒石英的来源差异要明显于粗颗粒石英,可以有效地将亚洲粉尘源区划分为三大部分(中国北部的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沙漠、蒙古南部的戈壁沙地与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的结果表明,石英的E1’心电子自旋共振(ESR)信号强度和结晶度(CI)可以作为示踪黄土高原及北太平洋等亚洲粉尘来源的有效指标。
3.对黄土高原两个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粗颗粒(16~63μm)和细颗粒<16μm)石英E1’心的ESR信号强度和CI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黄土高原中部和西部风尘沉积中石英的来源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中部的粗颗粒石英主要来自邻近的源区如毛乌素和腾格里沙漠,细颗粒石英同时包含远源(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蒙古国南部的戈壁)和近源(毛乌素和腾格里沙漠)的贡献;黄土高原西部的粗、细颗粒石英主要来自巴丹吉林、腾格里、蒙古南部的戈壁,同时包含邻近黄河的贡献;(2)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细颗粒石英的来源表现出明显的变化,间冰期的细颗粒粉尘主要自中国北部的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毛乌素沙漠),而冰期时来自蒙古南部沙漠的细颗粒石英的贡献增加;粗颗粒石英主要来自近源的沙漠及黄河,不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