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葱蝇Delia antiqua(Meigen),俗称“蒜蛆”,属双翅目,花蝇科。主要以幼虫危害圆葱、大蒜、大葱、韭菜等百合科葱属植物。山东省是我国大蒜的主产区,该虫常年发生并危害严重。目前田间大蒜生产基本已经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而导致田间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葱蝇的发生具备了新的特点。本文比较研究了覆膜蒜田和非覆膜蒜田条件下葱蝇发生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覆膜蒜田葱蝇发生的主要的影响因素,系统的研究了噻虫胺等新烟碱类药剂对葱蝇幼虫的毒力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研究了用药技术。为覆膜蒜田葱蝇的无公害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发现:葱蝇的发生春季明显重于秋季;春秋季覆膜蒜田葱蝇的发生期均较非地膜蒜田提前,但覆膜蒜田葱蝇的发生较未覆膜蒜田为害程度减轻。2010春季覆膜蒜田成虫发生期为3月底至5月初,盛期为4月上中旬,春季成虫初发生的时间比不覆膜蒜田提前7天以上;春覆膜蒜田幼虫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高峰期为4月下旬,田间幼虫始见期和高峰期均比不覆膜蒜田提前4-5天以上。2009年秋季葱蝇幼虫发生时期为10月初至11月初,盛期在10月下旬,秋季覆膜蒜田葱蝇幼虫比不覆膜蒜田发生期及危害高峰期均提前5天以上。春季覆膜蒜田葱蝇百株发生量最高为40头,而不覆膜蒜田为86头;秋季覆膜蒜田葱蝇百株发生量最高为16头,不覆膜蒜田为44头,发生量明显减轻。田间接虫试验也证明,覆膜蒜田中的幼虫发育进度比不覆膜蒜田明显加快。从结果可以看出:春季和秋季葱蝇种群各只发生一代。
2.地膜覆盖、田间温湿度、大蒜品种是影响葱蝇发生的重要因子。2009秋调查发现,春季和秋季覆膜蒜田土壤平均温度均比不覆膜蒜田高2~3℃,土壤含水量前者一直比后者高4~6%以上。蒜田覆膜导致葱蝇夏季蛹滞育提前,滞育率提高,总滞育率达97.48%,而非覆膜蒜田夏季蛹滞育率为85.23%。秋季覆膜春蒜田葱蝇蛹冬滞育的比率较非覆膜蒜田无明显差异。成虫产卵选择实验表明,葱蝇成虫对覆膜蒜的选择性减轻,导致对其危害下降。早熟品种“六瓣红”葱蝇发生明显严重,晚熟品种“杂交蒜”轻,这与六瓣红冬季不耐寒易受冻害,植株生长较弱易遭危害有关。
3.采用定量滴加法和浸渍法测定了噻虫胺等9种药剂对葱蝇1龄、3龄幼虫和卵的毒力。用噻虫胺、噻虫嗪等4种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处理葱蝇1龄和3龄幼虫,观察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胺和噻虫嗪对3龄幼虫48h的LC50分别为14.7839 mg/L和13.3055mg/L,对1龄幼虫48h的LC50分别0.7433mg/L和0.6378mg/L,但对卵的毒力较低,分别为180.2001mg/L和150.6210mg/L。虽然毒力低于毒死蜱,但其亚致死剂量处理葱蝇3龄幼虫后,第6天存活者体重分别较对照明显降低,幼虫发育历期延长3.68和3.98d,化蛹率降低71.91%和78.65%,雌蛹重降低13.36%和14.72%,雄蛹重降低15.97%和18.32%,羽化率降低12.50%和17.86%,单雌产卵量降低47.71%、51.68%,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噻虫胺和噻虫嗪亚致死剂量处理1龄幼虫,对其生长发育也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4.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药方法对蒜葱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种植时毒土处理土壤,施药后10d,50%噻虫胺WG1500g/ha处理校正虫口减退率为63.81%,比毒死蜱2250g/ha高16.19%;噻虫胺1500g/ha地表喷雾处理25d,葱蝇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3.67%,比毒死蜱2250g/ha高17.34%。生长期噻虫胺1500g/ha灌根处理后接卵,在盆栽条件下,防治效果可长达45d以上,在处理后35天时防治效果仍达100%,而在第45天防治效果为82.73%,比毒死蜱2250g/ha高14.54%;3龄幼虫为害期灌根,噻虫胺100g/L使葱蝇幼虫校正死亡率高达83.33%,比毒死蜱120g/L高2.56%。因此种植时地表喷雾和生长期药剂灌根法对葱蝇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具有效果好、持效期长、操作简便,用药量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