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在八十多年前已开始研究免疫抑制剂,但因为特异性差,有明显副作用,所以临床效果不甚理想。李松教授根据CD4的立体构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获得了一些小分子非肽类免疫抑制剂,可以特异性阻断CD4与MHC-Ⅱ类分子β2的结合,但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先从李松教授提供的51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中,初步筛选出3种具有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继而分别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探讨它们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有效手段。一.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的确定应用MTT法和3H-TdR掺入法,分别通过细胞系和人外周血,观察这51种化合物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初步评价它们是否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结果70%的化合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中挑选3种具有明显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合物D2、 J2和N2,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二.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1. 对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利用肖鹤博士建立的HEK293/CD4细胞(表达CD4膜蛋白,并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和本室现有的高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Daudi细胞(用红色荧光染料染色),使这两种细胞相互作用,在体外模拟CD4与MHC-Ⅱ类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3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明显抑制两种细胞间的黏附。2. 对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CD4+T细胞受到刺激后活化,产生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鉴于此,用PMA和ionomycin刺激人PBMC活化,使其产生IL-2和IFN-γ,经流式细硕士论文中文摘要胞仪分析表明,3种小分子化合物普遍抑制了几一2的产生,而对正N一Y的产生影响不大。3.对NF沪汀核因子表达的影响 T细胞激活后,IL一2转录升高,而几一2增强子含有多个N下一AT结合位点,提示NF一AT的表达与IL一2的表达呈正相关。为了进一步证明T细胞激活,将人PBMC用PMA和ionomyCin刺激的同时加入3种小分子化合物,将提取到的核蛋白与合成的NF一AT探针结合,进行凝胶阻滞电泳分析,检测小分子化合物对NF一AT核因子的影响,结果它们对NF一AT核因子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本文的研究初步表明,基于CD4立体构型设计的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为临床上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型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