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美国海港城市奥尔良诞生的爵士乐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它的到来为中国的音乐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笔者在对中国爵士乐的历史论述分析过程中发现,在中国近一百年的爵士乐历史发展轨迹中,出现了一大批热爱爵士乐的中国音乐家,他们致力于将本国音乐文化与爵士乐相融合,从最初只是掌握爵士乐的演奏技巧,并且成立了由全华人组成的演奏西方爵士乐的乐团,发展到第一次真正对爵士乐中国化的创作。随后,在创作上,中国爵士音乐家在爵士乐中逐步融入中国民歌曲调、民族调式、民族乐器、民族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得在中国的爵士乐由最初只是引进西方式的音乐形态来进行演奏和传播,并逐渐转变为中西融合的新型音乐风格—“中国民族爵士乐”。本文以早期中国爵士乐、“中国民族爵士乐”第一人孔宏伟和金爵士大乐团的作品为分析文本,指出中国爵士音乐家如何在中国传统音乐和爵士乐共通性的美学支持下作出在调式、调性和配器等音乐创作方面的碰撞;并进一步以Elisabeth Rudowicz,Leonora M.Cohen和丁善德的创作适应理论为视角,通过诸理论中所蕴含的文化妥协、市场妥协和政策妥协的概念来剖析中国民族爵士乐作曲家在创作上必须面临的妥协问题,这些妥协包括加入中国民族调式和戏曲曲调后稀释了爵士乐的曲调、弱化爵士乐和戏曲中的即兴成分以及改变西方乐器占主导地位的乐队编制等来突显民族性,这些创作适应致使爵士乐在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