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相是油水分散流不同于其它流型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反相点附近时,分散体的流体力学特性和压降会发生急剧改变,这会对管道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对反相现象进行研究:1)将一定比例的油水混合物同时注入环道的直接性实验;2)将分散相逐渐注入环道内使其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连续性实验,包括水到油实验和油到水实验。通过使用不同油品,改变油水混合物的流速和温度,得到这些因素对直接性实验和连续性实验中反相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接性实验中,随着流量的逐渐增加,反相点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并最终趋于平缓;反相点随着油相粘度的增加而增大;高粘油形成的油水混合物的反相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在连续性实验中,粘度较低的油品与水的混合流动时,两相共存区的范围随着混合流量的增加而变宽,油品粘度升高之后就不具有很好的规律性;两相共存区的宽度随着粘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对两相共存区的影响并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使用显微高速摄像测量系统与等动量取样装置相结合,对反相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水到油实验中反相前部分油滴变为不规则的油滴,反相后水滴全部为球形,且有二次分散体的出现;油到水实验中反相前后并没有发现二次分散体。反相并不是在整个管道内同时发生的,而是随着流体在管道内流动逐步发生的,同时管道润湿性也会对管路的压降产生影响。通过实验数据与现有粘度模型进行比较,发现Brinkman&Roscoe模型和Furuse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最为接近。根据Zhang等利用液相湍流动能和分散相气泡界面自由能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导出液塞持液率的理论模型,忽略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动量传递而产生的湍流动能,选取Furuse粘度模型从而得到改进后的反相点预测模型,通过现有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当油品的粘度小于50mPa·s时改进模型的精度相对较高,其中大多数条件下改进模型的预测值精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