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锚及群锚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模型实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等手段对“单锚及群锚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锚固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依据,为边坡岩土锚固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从而达到减少公路灾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目的。 本项目主要研究了边坡锚固作用与失效的机理;不同位置和失效顺序时单锚及群锚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锚失效后荷载重分布特征与力的传递规律;分析了主动锚与被动锚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粘结锚与无粘结锚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比试件坡面无格子梁、有纵梁、横梁和纵横梁时荷载重分布和力的传递规律异同。 锚固失效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一些有意义的新成果,主要有: (1)预应力锚索对边坡的加固效果比较显著。在坡项加载时,边坡破坏由未设锚前的完全沿结构面脆性破坏转变为设锚后复杂受力的塑性破坏,提高了边坡承载能力,且破坏前有一定预兆。 (2)群锚中某一锚索失效会导致其承担的荷载在群锚内部发生较明显的转移现象,结构面压缩带同时被削弱,结构面的整体安全度降低;相邻同排或同列间群锚效应较大;上排锚索分担不平衡力提高的幅度较下排大;对位锚索失效后,其它相邻锚索受力增加幅度相对较大;在较低坡顶加载情况下群锚作用提高幅度比高加载时大。在试件较低加载时,上排锚索先失效不利于充分发挥边坡自身承荷能力,此时下排锚受力尚未能充分发挥。 (3)被动锚作用时试件所能承受的开裂和最大荷载较主动锚低,同时被动锚位移较主动锚大。在锚索出现失效后,试件残存的承载力仍然是被动锚更低,但被动锚试件在每次锚失效时试件承载力降低的幅度要小。失效过程中均存在群锚效应,主动锚相对很明显,被动锚相对不明显。 (4)锚索有无粘结力对于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无粘结试件开裂荷载较小,而在单锚及群锚失效后,边坡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大。从失效后来看,无粘结锚一旦失效后群锚作用相对较小,危害性相对较大,而粘结锚失效后仍能分担一定的不平衡力。 (5)当边坡中有单锚或群锚失效时,有梁边坡承载能力仍然比无梁边坡高,其中设有纵横梁的边坡加固效果最好,其次是设有横梁的,最后是设有纵梁的边坡。有梁试件中的锚索比同级加载的纯锚试件中的锚索受力要小,且设梁以后锚索的受力相对比较均匀。锚索受力大小情况是:设纵横梁<设横梁<设纵梁<纯锚试件。设有纵横梁的结构受力最均匀,其次是设置横梁结构,而纵梁结构由于上下锚索受荷差别较大,容易导致梁身受力不均产生拉应力破坏。同时梁结构应该有一定柔度以适应坡体位移,充分利用边坡自身的卸荷能力。
其他文献
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尔(Bernd & Hilla Becher,前者1931-2007,后者1934-2015)是一对德国的摄影艺术家,获得过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2002年的伊拉斯谟奖.从1960年代开始,
期刊
超分辨技术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从理论的观点来看,超分辨技术为超越经典的衍射极限提供了一种方法;从实际应用的观点看,超分辨技术在天文学、图像处理
目的 观测正常成人腰椎终板冠状面后缘的CT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椎间融合器设计及腰椎间盘置换术等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62套成人腰椎L1~5上、下缘终板冠状面后缘形态进行
锂离子电池因其稳定的性能、高能量密度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已被成功地商业化应用在电予市场中。然而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当前人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是激光雷达的核心指标之一,对目标三维重建精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激光雷达设计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为此,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得到测距精度与设计参数间的依赖关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课,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价值。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
本论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高功率连续波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进行研究.第一章综述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了稀土掺杂光纤激光器的发展历史,然后阐述了
优化基本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提高我国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水平目标的重要举措,符合促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新时代要求.以玉溪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现状为例阐述优化
在对光的成分进行研究或者物质发出的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光谱仪器,它的基本作用是获得光谱信息,其中包括光波长、光谱强度、光谱轮廓等。在生物技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