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着类纤毛虫是淡、海水中常见的原生动物,可附着于十足目甲壳动物的外骨骼和鳃丝。其附着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宿主的生命活动。为了给淡水甲壳动物固着类纤毛虫病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基础性资料,本研究以克氏原螯虾体表固着类纤毛虫为对象,通过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和分子序列比对的方法对克氏原螯虾体表的固着类纤毛虫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和武汉市蔡甸区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周期性调查,阐明了克氏原螯虾颚足、步足和鳃丝上固着类纤毛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9年,利用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分离并鉴定了湖北省潜江市、武汉市和孝感市养殖克氏原螯虾体表的7种固着类纤毛虫物种,其中未报道的新种包括:卵圆累枝虫(Epistylis ovalis sp.n.)、蔡甸累枝虫(E.caidianensis sp.n.)、高盘累枝虫(E.thckpatella sp.n.)、椎体累枝虫(E.conica sp.n.)和瞄新盖虫(Opercularia miaoxinensis sp.n.),重描述物种包括节盖虫(O.articulata Ehrenberg,1838)和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Ehrenberg,1831)。卵圆累枝虫附着于克氏原螯虾的步足和颚足,其虫体呈卵圆型,单个伸缩泡位于口围唇下方,C型大核横向排列,主柄呈伞状,次级柄呈二分叉型,与E.chlorelligerum的SSU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98.4%)。蔡甸累枝虫附着于克氏原螯虾的颚足、步足和游泳足,其虫体呈花瓶型,伸缩泡位于口围唇上方,C型大核横向位于口围唇下方,柄呈二分叉型,与E.wuhanensis的SSU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97.5%)。高盘累枝虫附着于克氏原螯虾的颚足、步足和鳃丝,其虫体呈花瓶型,口围盘呈半圆型,单个伸缩泡位于口围唇下方,与E.chlorelligerum的SSU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99.0%)。椎体累枝虫附着于克氏原螯虾的颚足和步足,虫体呈椎体型,伸缩泡位于口围唇上方,C型大核横向位于口围唇下方,与E.riograndensis的SSU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99.0%)。瞄新盖虫附着于克氏原螯虾步足,虫体呈纺锤型,伸缩泡位于口漏斗腹侧,C型大核位于伸缩泡下方,与Telotrochidium matiense的SSU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98.0%)。本文中描述的节盖虫和螅状独缩虫分别与之前报道的物种形态特征一致,本文补充了节盖虫的SSU rDNA、LSU rDNA和ITS1-5.8S-ITS2序列。2、本研究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对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的289只养殖克氏原螯虾进行检测,其中颚足、步足和鳃丝上附着固着类纤毛虫的克氏原螯虾分别有151只、65只和6只。该地区克氏原螯虾颚足上固着类纤毛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下:2018年4月至10月,固着类纤毛虫附着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附着率变化波动较大;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附着率(<40%)和附着量(<20个)均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2月至4月,附着率(>60%)和附着量(>60个)均升高。步足上固着类纤毛虫的周期性变化如下:2018年4月至9月附着率和附着量的变化波动较大;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附着率(<35%)和附着量(<20个)均处于较低水平。鳃丝上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规律如下: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水温在19℃以下时,鳃丝上出现固着类纤毛虫附着的现象。该地区克氏原螯虾颚足和步足上的附着频次最高的固着类纤毛虫为累枝虫属物种,鳃丝上为独缩虫属物种。3、本研究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192只克氏原螯虾进行检测,颚足、步足和鳃丝上附着固着类纤毛虫的克氏原螯虾分别有112只、68只和16只。该地区克氏原螯虾颚足上固着类纤毛虫在采样期间的周期性变化如下:2018年4月至10月期间,除9月外,其它时期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率均在60%–95%范围内波动,附着量在此时间段内变化波动较大;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率(<20%)和附着量(<10个)均处于较低水平。步足固着类纤毛虫的周期性变化如下:2018年4月至11月,附着率和附着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波动较大;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附着率(<20%)和附着量(<10个)均处于较低水平。鳃丝上固着类纤毛虫的变化如下:2018年6月至9月,水温处于29℃以上时,鳃丝上未发现固着类纤毛虫附着。该地区克氏原螯虾颚足和步足上出现频次最高的固着类纤毛虫为累枝虫属物种,鳃丝上出现频次最高的固着类纤毛虫为独缩虫属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