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太白山地区的桦林,长期以来存在不同观点:孢粉学证据和自然环境下呈现的优势分布皆说明其从地质时期至今,都是作为建群种而稳定存在的;但野外调查数据则表明其种群配置极不均匀,自然更新差,为衰退种群。本文从种群动态与空间格局两方面入手,对这一地区桦林内主要组成种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计算机动态模型对其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以期能更好的增进对于太白山桦林稳定性及其自然存在机制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太白山桦林在秦岭植被垂直带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依据。结合静态生命表及林内残干径级分布,分析各主要组成种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综合其生活史及垂直格局,采用改进的点格局分析法——邻域密度函数,对该地区桦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以及更新格局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红桦与牛皮桦种群在幼苗及幼树阶段死亡率极高,进入中龄期后死亡率有所降低,个体死亡方式主要是掘根和折干,可为更新提供潜在空间;其立木与残干的整体格局在不同尺度下均为随机分布,但不同龄级下的立木与残干均属聚集性分布,表现为斑块状同龄群;作为可能替代桦木成为新群落建群种的巴山冷杉,其个体所占更新层的比例虽然较高,但总体数量仍然较少,并非增长型种群。巴山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同龄组聚集分布的特性,同属林窗更新方式,但由于生长速度与侵占能力弱于桦木,难以成为优势种;主要竞争种牛皮桦与巴山冷杉之间整体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牛皮桦更新仅依靠自身倒木产生的空间,侵占力能较强。巴山冷杉可利用自身与其他倒木形成的空间进行更新,侵占能力较弱;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以现有环境条件,该地区桦木能够与冷杉长期共存,且在其海拔分布范围内将长期占据优势,与调查结果一致。太白山桦木种群具有同龄集群生长的特性,现存立木有赖于同种个体以掘根及折干方式死亡所能创造的,较大的林窗空间,其空间结构由时空上不连续的局部斑块同龄个体组成。从模型模拟结果来看,以现有林窗干扰水平能够满足太白山桦林更新需要,从而维持其稳定并保持优势。类似于集合种群,这种局部更新以维持整体稳定的特性,是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