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9年至今的十年间,山西省的考古工作又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相继出现了若干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其中,1999年出土的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2000年大同北魏宋绍祖墓、2002年太原北齐徐显秀墓、2005年大同沙岭壁画墓均为山西地区汉唐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石椁壁画、随葬伎乐俑、墓室壁画等,从新的角度充实了当时的伎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即是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以上四墓中出土的这些珍贵音乐文物进行归纳、梳理,并对其就历史意义与现实学术价值进行探讨。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山西考古新发现中的汉唐遗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1999年至今出土的隋代虞弘墓、北魏宋绍祖墓、北齐徐显秀墓、大同沙岭壁画墓这四个汉唐时期较为重大的考古发现的概况。主要包括每个墓葬的出土地点、重要出土文物及其发掘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山西考古新发现中的汉唐音乐文物。该部分主要对上述四个墓葬中的音乐文物进行了归类和梳理。在第一节“北魏宋绍祖墓中的音乐文物”中,着重介绍了宋绍祖墓中出土的吹奏军乐的鸡冠帽乐俑、胡人伎乐俑以及石椁壁中绘有的南朝高士形象的抚琴图。在第二节“大同北魏沙岭壁画墓中的音乐文物”中,重点讨论了沙岭墓中北壁车马出行图中吹角的军乐、抬鼓的士兵、抱琴伎乐人、顶檀的百戏表演等图像以及南壁宴饮图中的乐舞图像。第三节“北齐徐显秀墓中的音乐文物”中主要介绍徐显秀墓室北壁宴饮图中的八人乐队表演的音乐图像。第四节“隋代虞弘墓的音乐文物”则介绍了虞弘墓石椁上的浮雕壁画及彩绘中的乐器表演、乐舞图像,以及出土的10件伎乐俑。 第三章——山西考古新发现中汉唐的音乐文物的学术探讨。第一节为“沙岭北魏墓壁画中体现出的中原音乐文化对草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论述了北魏鲜卑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使鲜卑族这一典型草原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与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现象。第二节“宋绍祖墓中体现出的草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论述了该墓所出土的文物所具有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反映了北魏政权统辖下的汉人对草原音乐文化的引入、吸收过程。第三节“徐显秀墓中体现的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现象”则从壁画中乐伎演奏的排列位置、画面所体现的礼仪音乐观念及所持的乐器的形制等方面对该乐队所体现出的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现象进行探讨。第四节“虞弘墓中的乐器图像研究”中,通过对隋代虞弘墓的乐器图像的研究论证得出结论:在隋代,胡人及胡人的音乐已传播至太原这一偏靠内陆的地区,胡人活动范围及胡乐传播范围的深度、广度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原的音乐文化也在东乐西传的过程中逐渐为西域的音乐文化所接受并互相融合。第五节“虞弘墓中的乐舞图像研究”中,将虞弘墓石椁上的浮雕及彩绘与唐诗中对胡腾舞的表演场景相对照,对于胡腾舞的舞者的服饰、动作,表演过程,伴奏乐器等进行考证和研究。 本文对我省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音乐文物所作的归纳、整理及音乐学方面的理论考证为研究山西北部(大同、太原地区)的民族及东西音乐文化交流做了初步的梳理、研究工作,部分资料与论点填补了山西省1999年至今有关汉唐时期音乐文物的论述和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