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损伤性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对针刺治疗的疗效及其与影像学、脑电活动变化情况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初步探讨以影像学检查及脑电图检测作为病情转归判断途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于2007年11月到2010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针灸康复科门诊与住院部就诊的脑损伤性(脑出血、脑外伤)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29例。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法,纳入病例均在治疗原发病、积极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针刺治疗,共治疗20天,观察针刺治疗前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检查所提示颅内病变灶(血肿、低密度灶)体积变化情况,分析两者变化的相关性,并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观察其脑电活动频率情况,分析治疗前后FMA运动功能评分与脑电活动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颅内病变灶体积、病变部位相应导联的脑电活动频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病变部位相应导联的脑电活动频率的变化存在直线相关性,但其与颅内病变灶体积变化无直接相关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同时,有脑损伤病灶(血肿、低密度灶)的减小和脑电活动的改善。脑损伤性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在患肢对侧(即脑损伤患侧)C3/C4区(位于中央沟上)的相应导联,其他导联的脑电活动异常无统计学意义。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有明确的患肢对侧C3/C4区脑电活动改善,且其脑电活动改善程度与临床改善程度呈正相关,而其他导联脑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病灶所在位置有关与病灶体积大小的变化不呈直线相关性。脑电图检测是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部位及脑损伤后运动障碍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可以用于临床判断针刺等中医康复治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