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新闻类周刊从众多类别的期刊中脱颖而出,经过十余年风风雨雨的磨砺,这个以深度报道、深入分析、深刻思考见长的期刊群,已经成长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介力量,而头顶着“中国第一周刊”、“中国的《时代》”、“新经济中成功的新媒体”等诸多光环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发行量、广告收入及在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三联》都无愧于这些美誉。本论文选取《三联》为个案研究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分析与文本阐释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传播学、新闻学、文艺学、社会学、符号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围绕期刊核心价值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对《三联》的文本构成、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图发现《三联》经过短短十余年发展,取得非凡成就的深层次原因,为中国期刊业在WTO的新形势下,打造强势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益的启示。《三联》由著名的大众文化书店——三联书店主办,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但显赫的出身,光荣的历史并没能让《三联》在市场化道路上一帆风顺。从1993年3月钱钢以执行主编进入周刊,到1995年8月朱伟接手周刊,短短两年时间,《三联》已“五易主编,四换投资方”。不仅如此,由于资金等原因,《三联》曾两度休刊,面临生死考验。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下,《三联》是靠什么走出困境,成为今天无可争议的“第一”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在大量查阅了相关资料,阅读了《三联》400多期杂志,与《三联》有关人士交流之后,一个词语跳了出来——核心价值。《三联》的成功由此得释,笔者所有的疑团也得以解开。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将核心价值作为本论文的基本立足点。所谓期刊的核心价值是指刊物独具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已融入到期刊内质、支撑期刊品牌的竞争优势,是期刊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期刊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期刊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①核心价值是与核心竞争力相挂钩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价值。对于一份刊物来说,核心价值是其本质和永恒的原则,它有助于期刊形成内容特色、经营特色,是刊物立足的根本和存在的原因,刊社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从而争取到最大的市场份额。这里“核心”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必须是独特的,为别的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期刊,刊物要靠内容的厚实与独特打天下,在差异化中,彰显刊物的独特魅力,提高受众对自己的认知度,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核心价值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笔者看来,《三联》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为理想、信念、责任。三联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三联》文本都播散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一群有理想的人一起创办一份有理想的杂志,团结一批有理想的读者。它支撑着《三联》走过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段艰难的路程,激励着三联人以近乎无情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其次,它是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三联》关注和报道任何一桩新闻事件时的精神内核;再次,《三联》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它独特的新闻主张上,《三联》的新闻理念是:以新闻作为由头,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文化讨论,或者文化评述,即新闻的文化解读,追求文化的当下性以及新闻的历史感;此外,独特的新闻视角,鲜明的叙述风格等也是《三联》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成为《三联》区别于其他刊物的标志性特征。在十一年的发展中,它们伴随三联人从各种困境走出来,并保证了刊物鲜明的个性,使《三联》成为众多期刊中独特的“这一个”。《三联》的核心价值并非它的名门出身而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在笔者看来,《三联》的核心价值是在一个个痛苦的挫折,一次次的艰难的采访,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中,逐渐形成并明确的,因此,笔者将《三联》的发展历程看成是其核心价值的“显影”过程。在第一章中,笔者力图通过对《三联》十年历程的回顾,追溯并还原这一过程。本章的第一节重点介绍时政新闻类周刊在上世纪末爆发性复兴的社会政治背景,用媒介生态学观点观照《三联》成长的历史语境与媒介环境;第二节中,通过对《三联》“十年一刊”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与重大事件的梳理,于事件的感性呈现中,归纳出《三联》的核心价值。笔者细致地展现这个过程,并突出其艰难与曲折,其意义在于,对于当下期刊市场内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在迷茫中徘徊,在痛苦中挣扎的众多期刊来说,经历过希望、迷惘,最终成就卓著的《三联》,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第二章中,笔者从期刊核心价值与品牌关系的角度,对《三联》的核心价值与品牌优势做了描述。第一节以生态位理论对新闻类周刊这个刊群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之所以在当今中国的期刊市场中,新闻类周刊之间的竞争还没有达到白热化的地步,除了市场空间相对较为宽松外,更重要的是生态位造就的各刊物间的差异化生存,使这些看似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都很近似的期刊有各自的生存空间;第二节笔者从文本与历史的角度,重点揭示《三联》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得到提炼、升华,并最终凝固于《三联》的品牌形象中的。说明《三联》的品牌形象通过核心价值得以确立,核心价值又通过品牌传播不断得到弘扬,在核心价值与品牌形象的相互成就中,《三联》的市场地位日趋稳固,品牌声望逐步提高。第三章,笔者通过对《三联》的视觉传播元素的研究,探讨核心价值对期刊的视觉传播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笔者重点放在探讨封面视觉符号的冲击力。封面视觉符号包括期刊的刊名、刊徽、封面图片、封面标题、标准色等封面诸元素,其功能主要是吸引书摊旁过往的潜在读者。对于读图时代的办刊人而言,封面的视觉冲击力是不能不追求的刊物外在形象。《三联》的封面设计不求炫目、刺激,但求有鲜明的个性。它讲求文化性与新闻性的结合,以个性化的视觉识别标识,让读者过目不忘。在第二节里,笔者对《三联》的内页视觉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放在内页的目录、栏目构成、版式特征、内文照片与插图、内文标题等方面。它们要实现的功能与封面视觉元素有共同之处——吸引读者。只是途径有细微差别:封面视觉符号重在以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眼球,而内页的视觉系统主要是通过对杂志内容的展示吸引读者。第四章中,笔者以对《三联》内文的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新闻语言、新闻书写、细节追求以及特色栏目等几个方面研究《三联》独具特色的内容,展现《三联》的独特魅力。第一节重点研究《三联》的新闻语言特征。笔者认为,《三联》语言的生动、幽默、富于韵味。但是,这一语言特点不是靠用词花哨来实现的,而主要是用法的创新来完成的;第二节,笔者从新闻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入手,考察《三联》的新闻选题、切入角度、以及《三联》增强新闻可读性的特别手法:第三节,笔者讨论了《三联》一贯强调的“细节”。这个从钱钢时代就被《三联》各级领导反复强调的新闻报道手法,虽然已经被很多同类刊物借鉴,但仍是《三联》不变的法宝,笔者归纳其意义有四:l、保证新闻深度的需要,2、确保新闻真实的需要,3、增强新闻形象的需要,4、规避新闻风险的需要:第四节主要是对《三联》历史最悠久的栏目之一——“读者来信”的研究。对于成功的期刊来说,读者的反馈,编读之间的感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以营销学上的250人定律,讨论读者来信栏目对培养读者对刊物的情感忠诚,心理依赖的作用;用议程设置理论,考察读者来信对《三联》议程的影响;同时,用涵化理论、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来研究《三联》对它的读者、以及其读者之间相互的深刻影响。第五章,笔者将阐述在核心价值语境下的《三联》广告。在本章中,笔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先在第一节中分析了期刊的广告经营优势,然后,在第二节里具体阐述《三联》特色的广告。需要说明的是,本章虽论及《三联》广告经营方面的一些特点,但《三联》的编辑工作与广告业务是分开的。1998年4月,他们就与北京天意华正式签约,将《三联》的广告经营交由后者独家代理,所以,笔者在对《三联》广告进行研究时,重点关注的不是广告的商业经营,而是作为刊物内容的一部分呈现于刊物中的广告形态。笔者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揭示《三联》广告风格与刊物内容的关系,探讨刊物的广告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