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如火如荼开展的城市化建设主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通过积极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和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加入城市户籍,城市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新增城市人口,指代在户籍意义上已经获得市民资格并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人。这种快速扩张的城市化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诸多体现人文素养的“人”自身内容的建设遭到忽视。新增城市人口一方面不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利于“市民化”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其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仍带有传统的旧迹,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成为叶南客所谓的“边际人”。以往的研究各自从“现代性”、“角色转型”、“文化适应”、“再社会化”等视角展开。其局限在于:其一,存在“二元论”的理论假设和价值判断,即一开始就将农民群体置于不利位置;其二,以都市社会与市民群体作为发展的参照系,低估了人对自我发展的内在期盼以及发展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蕴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它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本质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为理论归宿,确立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明确了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新增城市人口迈向“市民化”的现实道路。因此,在社会学的视阈里,“市民化”是新增城市人口获得市民身份后适应城市并具备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而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里,“市民化”是新增城市人口寻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表现,体现了现实性与超越性、合理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照下审视当前新增城市人口发展状况,既有积极的方面:优秀传统品质的延续,民俗文化生活的部分保留,以及初步“市民化”的实现;又存在思想观念更新较慢、文明素养相对较低、基本技能比较欠缺、心理适应不良等问题。人学视阈中的“市民化”宣示着人的自由自觉性、全面性、社会性和现实性,而这些特性又在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人格特质等方面得以完整呈现。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由保守封闭向开放理性转变;2.生活方式由乡土习俗向城市风格转变;3.社会参与方式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4.人格特质从乡村人格向都市人格转变。当前,探讨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为基本前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目标指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社会支持与主体性构建相结合原则,从城市精神培育、制度创新、载体支撑、自我增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