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快速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农药生产、化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其原料、中间体、副产品、成品及其他有毒有害危险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发性事故风险,不仅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如何及时、快速、有效地选择适宜的处理处置技术,提高参与事故处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国情特点,在系统优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处置流程、综合分析快速处置技术系统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流程中主要处理处置单元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优化方法体系,为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提供管理支持,提升我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应急处理处置单元技术及其生态影响评估上,对于普适性突发性水污染处理技术筛选的综合评价研究比较缺乏。据此,本文着重探讨以下3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根据优化的应急流程,系统梳理事故源阻断技术、污染物迁移扩散控制技术和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2)对事故源阻断、污染物迁移扩散控制、污染物就地消除三大流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据此筛选出各阶段的评价指标,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3)以河流突发硝基苯污染事件为例,验证技术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实用性。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事故源阻断技术主要有强行止漏法、强行疏散法、强行窒息吸附法;对于陆地泄漏物,污染物迁移扩散控制技术主要有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泡沫覆盖或低温冷却等,可根据情况应用于不同水体污染场景;对于水体突发性污染,可采取“拦”水、“截”污和“引”污等方法控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主要有曝气法、吸附法、中和法、固化法、化学沉淀法等方法。  (2)根据不同流程单元对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不同需求,本研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事故源阻断阶段筛选技术应主要考量阻断时间、安全性、阻断效果、材料设备可获得性、操作难易度、二次污染等;污染物迁移扩散控制阶段主要分析对敏感目标的保护、安全性、设备材料可获得性、操作难易度、控制效果、二次污染等指标;污染物就地处置阶段主要考量安全性、处置速度、材料可获得性、操作难易度、毒性控制、二次污染、成本等指标。  (3)河流硝基苯泄露突发事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①事故源阻断阶段可选取粘接堵漏法、焊接堵漏法、强压注胶法、冷冻堵漏法等方法进行堵漏;②对于大型河流,可通过设置吸附装置、水利调度等技术方案;对于小型河流,可采取拦截、引流、改道等方式,控制硝基苯污染的迁移扩散;③污染水体被单独隔离后,对于大型河道,可采取在河道中设置吸附装置的处理技术、上游湖库调水稀释技术等;对于小型河流,可投加粉末活性炭或者设置吸附池等方法处理污染物。  本研究构建的水环境重大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属于水污染应急体系的应用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环境污染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基于Al2O3和LaPO4间的弱结合特性,在Al2O3中添加LaPO4组分形成弱界面,对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的制备、复合体系的烧结以及引入LaPO4组分后材料力学性能、抗热震性能和内部结
对秦岭水泥厂不同生产线的熟料、不同混合材品种、不同石膏掺量以及不同细度的水泥与选用的四种高效减水剂进行净浆流动度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由于六号窑熟料的C3A含量相对最
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光致蓄光型发光材料,可通过吸收各种可见光实现自动发光功能。这类材料可以进一步做成二次产品,在建筑装潢、交通运输、军事设施、消防应急、日用消费品等领域
期刊
硫氰酸亚铜是一种优良的无机抗菌剂,将它添加到涂料中可以阻止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本身无毒、无污染,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性质导致了其在热、磁、光、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水体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流域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其中,以跨界水污染最为棘手,它不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现
化石能源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2,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等全球性问题已经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非混合燃烧改变了传统燃烧方式中燃料与空气直接混合的方式,代之以载氧体作为媒介
泵头体是油井压裂机组的核心部件。它处于交变高压载荷下工作,同时还会受到工作介质的侵蚀,再加上在设计上为了与压裂泵车配合使用尽量减小尺寸与重量,泵头体很容易出现早期
环境变化及其引发的灾害,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威胁也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日俱增。自然灾害是环境变化最直接、也是最集中的体现,从
说正月初十飘雪花,rn大清早,防控执勤离开了家,rn白果树村守路口,rn对车辆行人做排查.rn严防死守不断岗,rn病毒它见了也抓瞎,rn眼看着鹅毛大雪一个劲儿下,rn村委会组织大家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