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关于旧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技术和案例分析的层面,并对旧城的历史价值、公众参与和对原住居民的影响等方面有较多阐述,总结了现实中的经验教训。自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思想以来,国内小规模的居民参与的更新实践有所尝试,并被证明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大规模改造依旧在旧城区内遍地开花,成为旧城更新的主要方式,其对旧城造成的建设性破坏和利益追逐引起了广泛质疑,甚至引发冲突。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和积极性,缺乏基于更新机制和政策层面的研究,未能营造出有利于多方参与和保障其既有权益的更新环境。广州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旧城区作为广州的传统商贸中心,商贸文化发达,同时富有生活氛围,形成了一个个商住结合的特色街区。自近代以来,广州不断探索旧城更新之路,从一开始的小修小补发展到沿进深方向的整体改造,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教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大肆引入开发商参与旧城更新,进行大拆大建的连片改造,而高架桥等的大规模建设,也使旧城区岭南街巷的空间感和民俗风貌逐渐消逝,城市历史风貌因此大打折扣。伴随“三旧”改造政策提出,广州新一轮旧城更新预计涉及旧城区60万拆迁居民,需要近千亿改造资金。同时广州市政府也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多元化筹措资金,吸引市场资本的参与,提高旧城更新改造的效率,政府与市场主导了广州旧城的更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呼声渐起,希望参与旧城更新,保育文化。本文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尝试对广州旧城更新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与建议。首先,从广州旧城的形成历史、现状特征和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提出广州旧城逐渐走向综合性更新,注重人居环境营造,旧城更新应结合广州旧城的特殊性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其次,通过对广州旧城更新的历史演进和实践的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从而指出广州旧城更新面临破坏历史文化积淀的生存环境、忽视民间力量和诉求、更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然后,受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启示,倡导社区合作更新模式,并探讨了其理论基础、机制建构、影响因素及对策等,试图通过社区和原住居民的力量来主导街坊单元的更新改造,实现旧城的有机更新,传承旧城风貌和历史文化。最后,以广州恩宁路街区为例,分析了其形成的过程、文化资源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解析数轮规划更新方案的变迁、更新进程和社会各方观点,并探讨了恩宁路街区对于社区合作更新模式的启示和更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