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巨大影响力不仅使之成为英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而且使之成为英国文学领域里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作品置于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加里特里·C·斯皮瓦克“属下”理论的框架内,围绕“他者”身份和“属下”的“发声”这两个主题,对作品进行后殖民主义解读。论文包括六个部分,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共有四章。第一部分是导言。该部分介绍了关于《简·爱》的相关背景知识。另外,该部分介绍了作品的故事情节,论文的写作目的和论文的结构。第一章是文献回顾。该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简·爱》的研究。研究分为三类。一类是把作品作为作者的自传对其进行研究。另一类是把作品作为女权主义文本进行解读。最后一类是结合作品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探析。该章最后指出鲜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作品进行阐释。第二章介绍了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别是两位后殖民主义评论家爱德华·W·赛义德和加里特里·C·斯皮瓦克的理论观点。赛义德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他著名的《东方主义》(1978)一书中。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他者”的概念。斯皮瓦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属下”的研究上。最能代表她在这方面的研究的是她的著名文章:“属下能说话吗?”(1985)第三章结合赛义德的“他者”概念分析了女主人公简·爱和疯女人伯莎·梅森的“他者”身份。该章首先分析了简·爱性别“他者”的身份。简·爱是一个男性支配社会里的性别“他者”,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通过抗争最终改变了自己“他者”的身份,实现了“自我”。然后,该章对伯莎·梅森的种族“他者”的身份进行了分析,指出伯莎是一个种族“他者”,她首先被大英帝国边缘化,进而又被维多利亚男权社会边缘化。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存在,她永远无法改变“他者”的身份。第四章以斯皮瓦克的著名疑问:“属下能说话吗?”为切入点,探讨了作品中“属下”的“发声”问题。具体说来,简·爱作为“属下”,她敢于打破压迫性沉默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最终摆脱了“属下”的低下地位。海伦·彭斯,是一个沉默和顺从的“属下”,她不具有反抗意识,她的短暂一生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一个在强制条件下被迫沉默的“属下”,她被剥夺了话语权,没有任何手段打破压迫性沉默,因而变成一个永远沉默的“属下”。文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本文在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加里特里·C·斯皮瓦克“属下”理论的框架内,对作品《简·爱》进行了后殖民主义解读。本文提出了两大课题:“他者”身份和“属下”的发声问题。论文对简·爱性别“他者”和伯莎·梅森种族“他者”的身份分别进行了解析,同时还分析了三个“属下”:简·爱,海伦·彭斯和伯莎·梅森对压迫性沉默的不同态度。该论文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研究视角而且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也给予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