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釉陶是汉墓随葬品中比较特殊的器物,在一些地区的特定时段内,甚至一度成为汉墓随葬品的主流。汉代铅釉陶的发明,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汉代铅釉陶的研究不仅是汉代墓葬综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陶瓷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尽量全面搜集迄今为止已见报道的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资料和相关研究论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铅釉陶进行分型分式,重点分析比较常见且变化特征较明显的鼎、盒、钫、壶、樽、熏炉、灯、罐、仓、灶、井、磨、圈等器类。根据型式分析的结果,并结合铅釉陶组合、釉色、特殊器类等方面的内容,将汉代铅釉陶初步划分为七大区域:两京地区(又可分为长安地区、郑洛地区、晋南一三门峡地区三个子区域)、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泰山以北华北平原地区、泰山以南黄淮平原至长江干流以北地区、汉水流域、峡江-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湘赣流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论述各个区域内铅釉陶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主要铅釉陶器类的形制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尽可能地探讨各地铅釉陶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目前汉墓编年以及铅釉陶分期断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代铅釉陶的发展分为三期:第一期,西汉中期,大致在西汉元帝以前的武昭宣时期,为铅釉陶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期,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大致在西汉元帝至王莽东汉之际,为铅釉陶发展成熟阶段;第三期,东汉中晚期,为铅釉陶的继续发展阶段。通过考察铅釉陶的发展变化规律,发现铅釉陶在进入东汉以后发生了较大转变,在组合、形制、釉色等方面均与东汉以前有明显不同。在分区和分期的基础之上对两京地区铅釉陶的制作工艺、模印浮雕纹饰问题、釉色的区域性问题、复色釉和釉上釉彩问题、模仿问题、象征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