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藏族民居建筑研究中,对于藏文化发祥地卫藏地区的研究普遍较多,对于安多和康巴藏区的民居研究较少,而对于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少之又少。嘉绒藏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一般分布在四川西北,甘孜州和阿坝州之间。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这里是两个藏语区,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的交汇处,也是藏族、羌族、汉族等多民族交融的地区。因此该地区民居建筑有别于其他藏族民居,独有一番风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受外界影响较小,嘉绒藏族民居至今仍高度保持传统建筑形态及建造技艺,彰显其独特文化之精髓,因此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性能两方面进行研究。以嘉绒藏族典型地区丹巴县中路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以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其建筑物理环境研究为出发点,对不同年代的民居建筑实例进行全方位解析。建筑形态研究主要从聚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特征、材料构造等方面进行。建筑物理环境研究部分主要以实地测试结合软件模拟,从冬夏季室内外温湿度、冬夏季室内外空气质量、建筑日照、自然采光等方面进行。通过研究分析,总结中路传统民居的形态及其环境特征,阐述了当地传统民居如何适应其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影响,结合当地冬季太阳运行规律与冬季主导风向,给出了中路地区的最佳建筑朝向建议,即南偏西11°~14°。另一方面,论文对传统民居建筑生态性能进行研究。结合前面形态研究部分与建筑物理环境研究,总结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性能,提出适宜当地的生态建筑技术。主要从传统民居如何适应其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协调住户自身对建筑的使用需求这两方面进行探讨,例如从就地取材、气候适应性、节能性、生态微气候的营造等多方面总结了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此外,经过研究发现,传统民居的缺陷与不足有以下几点:如夏季室内湿度较大、冬季室内温度较低、外围护结构K值过大、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差等。经过实例解析,结合BIM技术的应用对这些缺陷加以分析优化,论文第四章提出了三种新型中空生态石墙构造,优化了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改善了冬季过低的室内温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民居的改善最根本还是应以尊重当地习俗的被动式建筑技术为核心,坚持传统民居优秀的生态智慧,不应过多的使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来改造传统民居。最后,论文总结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和保护应当坚持的生态观念,对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建筑技术上的发展传承思路。将该地区民居建筑的优秀生态经验加以总结,希望将其发扬到当代迅猛发展的绿色建筑浪潮中去。综上,论文的研究为川西北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统生态营造观念总结经验、发扬传统优秀生态智慧、发现缺陷并改善缺陷,同时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提供适宜的生态技术支撑,在现阶段时代发展文化趋同背景下,对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改善思路与更新保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