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大部分矿井具有火与瓦斯共存的特点,随着综采技术在煤矿现场的大量应用,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火与瓦斯协同防治已经成为矿井灾害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论文以数值计算、实验分析及现场测试为手段,对回采过程中采场上覆岩裂隙演化过程、采场三维模型、煤自然发火阶段特征、采空区瓦斯爆炸特性及采空区瓦斯与火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场实际应用进行了测试分析。论文以公乌素煤矿011604工作面为原型,借助模拟软件通过对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部分矿井具有火与瓦斯共存的特点,随着综采技术在煤矿现场的大量应用,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火与瓦斯协同防治已经成为矿井灾害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论文以数值计算、实验分析及现场测试为手段,对回采过程中采场上覆岩裂隙演化过程、采场三维模型、煤自然发火阶段特征、采空区瓦斯爆炸特性及采空区瓦斯与火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场实际应用进行了测试分析。论文以公乌素煤矿011604工作面为原型,借助模拟软件通过对模型不同层位下预埋测线,对煤层不同推进度下覆岩移动规律、覆岩破坏规律及覆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采场上覆岩随工作面推进中的演化过程。通过对不同推进度下覆岩下沉量的监测分析,确定了采场冒落带及裂隙带的高度,覆岩下沉位移云图显示裂隙发育在走向及倾向上均为梯形状态;通过对采动过程中弹塑区的发育研究,从空间及时间上分析了覆岩破坏规律;通过对采动过程中压、拉应力变化,从应力角度分析了覆岩裂隙演化的过程。基于UDEC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覆岩变形、离层及失稳的垮落过程,并对测试值及模拟值进行了比对分析。通过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综合确定了采场三维梯形结构模型尺寸,其中上覆岩冒落带高度为15m,裂隙带高度为46m,走向裂隙带工作面上部宽度为34.6m,走向裂隙带开切眼上部宽度为33.8m,倾向裂隙带上部宽度均为24.5m,开切眼处断裂角为62°,工作面处断裂角为58°,工作面进、回风处断裂角均为62°。选取矿井多个煤样采用自然发火升温实验对不同温升阶段气体产物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实验煤样特点确定了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通过不同氧浓度下煤样的气体产物及氧化热力学特征确定了实验煤样的自然发火临界氧浓度指标为7%。借助瓦斯爆炸数值计算软件,从爆炸前后压力、温度、中间产物及关键反应步的变化,对煤样自然发火不同阶段伴生气体对瓦斯爆炸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缓慢氧化阶段伴生气体抑制瓦斯爆炸、加速氧化阶段及激烈氧化阶段伴生气体促进瓦斯爆炸。针对惰性气体CO2及N2对煤样氧化自燃过程三个阶段中对瓦斯爆炸抑制作用的比对分析,显示C02气体对瓦斯爆炸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文中依据多孔介质渗流力学理论对采空区内气体的流动展开研究,以计算所得三维梯形结构采场为模型,借助Fluent数值计算软件分别对U型、U+L型、U+L+注气等三种不同通风方式下三维采场内瓦斯运移及氧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提出了针对瓦斯超限及采空区自燃发火预防的协同防治方法。以公乌素煤矿011604综放面采空区为例,根据文中研究成果,针对自然发火及瓦斯问题提出了注入CO2气体的惰化抑爆方案,针对不同注气量下自燃氧化带最大宽度的变化进行曲线拟合,根据相关规定确定了自燃氧化带的最大宽度、回采速度、停滞时间及煤最短自然发火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从理论上确定了 CO2气体注入采空区的防灭火参数。现场监测数据显示,所制定的方案对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巷道冲击地压是煤矿冲击地压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采矿工程和岩石力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门式液压支架的应用对于缓解巷道在冲击地压中的破坏具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让位吸能防冲支护理论,设计了具有吸能防冲功能的门式液压支架,并对支架的防冲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支护应力对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软化区深度和临界岩体应力的影响,得到:随支护应力增加,巷
我国是产煤大国,一直以来深受煤炭自燃的严重威胁。我国煤矿火灾事故中,煤矿井下煤炭自燃火灾占绝大部分。煤矿采区发生火灾紧急情况后,往往采取水封密闭采区,等火情稳定或消除后再重新启封采区。此时采区的煤被水浸泡形成了水化煤,而在采区启封疏放水过程中,水化煤脱水就相当于水化煤的饱和-风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其自燃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研究水化煤饱和-风干过程中不同风干时间的自燃
水合碳酸镁具有无毒、无味、纯度高、分散性好、热分解温度低等物化性质,不仅在工业领域用途广泛,而且具有潜在的市场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工业领域应用的水合碳酸镁主要采用化学试剂制备,自然界可供开采的水合碳酸镁矿床未见文献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水合碳酸镁矿物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采用低温液相法制备水合碳酸镁晶体,研究水合碳酸镁晶体物相、结晶形貌与晶体结晶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
充填法控制采空区顶板的覆岩变形破坏规律不同于垮落法,掌握该特征将对矿井水防治、瓦斯运移规律、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以及地表移动变形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往对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垮落法开采,采厚多大于1.0 m。因此,针对充填开采过程中等效采高小于等于1.0 m时的覆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板壳理论建立了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分析方法—“shell-crack覆岩变形破坏分析
剪切带是岩土材料破坏的前兆之一,剪切带的准确测量有助于揭示岩土材料变形破坏机理。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是剪切带测量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基于DIC方法的剪切带测量精度,本文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整像素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不易陷入局部最优。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将PSO算法与Newton-Raphson(N-R)迭代方法相结合,提出了粗-细搜
伴随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煤田规模开发,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神东矿区提出了浅埋采空区垮落岩体储水技术方案。但由于采空区不同位置覆岩结构差异,使其作用于垮落岩体压力产生空间变化,垮落岩体储水结构出现非均匀分布现象,给浅埋采空区垮落岩体储水量预测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论文以神东矿区22616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实验、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工程应
文章对当前新媒体和传统文化元素以及视觉传达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借助全媒体技术,从动态化、空间化以及情感化等多渠道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视觉传达的效果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随着采掘设备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矿井煤尘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了作业安全和职工身体健康。综掘工作面控尘除尘措施选择或设计不当是导致作业空间煤尘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论文结合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别进行煤尘理化性质和润湿性影响因素分析、煤尘润湿接触角估算模型、综掘工作面气流分布和煤尘颗粒运移规律、风幕控尘除尘机系统设计及其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颗粒粒径大小和煤质参数对煤尘润湿性的影
神新矿区乌东煤矿地表标高为+800 m,两个可采煤层B3+6煤层和B1+2煤层厚度分别为40 m和30 m,煤层的平均倾角均为87°,属于近直立特厚煤层。2011年至今,乌东煤矿共发生了5次冲击地压事故,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矿井采掘工程逐步向深部延伸,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乌东煤矿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基于板块构造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
煤岩变形破坏过程是煤岩内部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力学过程,该过程伴随电荷信号的产生,能够间接反映煤岩内部状态,对煤岩变形破坏监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煤岩电荷监测已应用于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产生机理及瓦斯动力灾害监测应用研究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和难点。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自主研制并标定的煤岩电荷监测设备,围绕含瓦斯煤岩破坏电荷感应规律及应用进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