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两大科学问题分别是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北缘分别是研究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的理想区域,深入系统研究这些区域的壳幔地震波速度方位各向异性以及形变机制,将对高原深部结构以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约束。剪切波分裂是地球介质存在各向异性最直接的证据,广泛应用于剪切波分裂分析的SKS震相由于其入射角较小,具有很高的横向分辨率,然而深度分辨率不佳,本文通过近震S波、Pms、SKS等震相来研究不同深度范围的各向异性,提高了各向异性的深度分辨率,有助于系统认识青藏高原地区的壳幔形变机制。 在高原东北缘得到了跨过昆仑断裂15个台站的SKS和SKKS剪切波分裂结果,得到松潘甘孜块体平均分裂参数为132.3°/1.1s,柴达木昆仑块体为83.2°/0.63s,祁连块体为103.8°/0.98s。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平行,推测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岩石圈形变,支持垂直连贯变形理论。在NE向挤压作用下,中部柴达木昆仑块体相比于南部的松潘甘孜块体以及北部的祁连块体波速比低且地震活动性弱,不易形变,产生了较弱的各向异性,松潘甘孜块体与祁连块体易于形变,产生了较强的各向异性。 在高原中部分别计算了SANDWICH台阵近震S波、Pms、XKS震相的分裂参数,得到了青藏高原中部壳幔各向异性特征。XKS分裂结果显示该区域整体呈现强各向异性特征,平均分裂参数为65.2°/1.28s,有17个台站存在单条分裂时差大于等于2.0s;东南部为显著弱各向异性,平均分裂参数为61.0°/0.64s。通过空间分布一致性技术得到最佳各向异性层深度约为130~160km,位于软流圈,由于俯冲的印度板片NE向推进,以及北部柴达木盆地等坚硬块体的阻挡,造成软流圈的NEE向流动,产生了各向异性;东南部弱各向异性区上地幔有明显低速异常,推测俯冲的印度板片在此处有撕裂窗口造成软流圈上涌,导致了弱各向异性。地壳介质对于该区域强各向异性也有贡献。近震S波分裂结果得到了该区域上地壳各向异性,西部三个台平均分裂参数为60.4°/1.53ms/km,东部两个台平均分裂参数为10.9°/4.64ms/km,该区域主压应力受控于构造分布自西向东由NE向变为近NS向,假设上地壳厚度为20km,则上地壳分裂时差不超过0.1s。通过计算接收函数,拟合Pms震相到时随后方位角的变化得到全地壳各向异性参数,该区域快波方向均为NE-EW向,平均值为76.4°,与XKS快波方向基本一致,平均分裂时差约为0.5s,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中下地壳,可能与中下地壳流有关。 比较高原中部以及东北缘形变模式的差异性,结合本研究以及前人在青藏高原所得的XKS分裂结果,通过对分裂参数的平滑得到青藏高原XKS分裂参数的一阶变化规律:昆仑断裂带以南的高原中部、东部区域快波方向沿着东构造节顺时针旋转,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软流圈的流动;而昆仑断裂带以北区域快波方向大致平行于断裂走向,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岩石圈的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