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的选取”问题始终是教育部门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首要问题。20世纪以来,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不难看出课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越来越突出。教材中所选择的和所要传承的内容,尤其是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思想道德,文化氛围等,必然会影响受教育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乃至会给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带来不利,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使用教材分析的研究手段,以教育社会学和课程社会学的为理论背景,高中文科教材内容选择及内容的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社会学、课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文化再生产等理论对1990年至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政治、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择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研究的过程始终围绕教育决策者对社会文化系统的规划和选择这条主线及其所形成的结果——教材中内容变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中文科教材内容选择方面进行现实性分析,并对内容上的相应变化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析。对教材内容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完整过程的反思,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教材内容上的选择现象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经分析发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选择所形成的课程文化表现为国家化、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工具化等情形。因此,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中选择与传承的是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主流阶级通过被筛选的教科书知识及对教师的个人知识的控制,进而改造和重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且通过课程中“合法化的知识”的传授实现文化再生产,进而对“合法化学习者”的规训和塑造完成社会的再生产。因此,课程教育的社会化问题已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