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北方中原汉民族向南方迁徙的浪潮。而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的皖南和岭南地区自然而然的成为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伴随着大量人口地涌入,中原移民择地造屋,聚族而居,形成了建筑密度极高的村落格局,使得原本就地狭人稠的皖南和岭南两地更显得拥挤不堪。每当发生火情,火势容易在布局紧密的木结构建筑群中迅速蔓延,造成火烧连营的后果。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时任徽州知府的何歆,通过在建筑屋顶两端磊筑高墙来控制火势的蔓延,这便是封火墙的雏形。由于封火墙的防火效果显著,因而得到了大力推广,逐渐影响到包括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封火墙构件在承担功能需求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装饰象征意义,逐渐发展成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古代民居建筑构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及其构件拥有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又以封火墙的造型多样、结构复杂、装饰细腻而引人注目。作者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和访谈实践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皖南和岭南两地明清民居建筑的封火墙构件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的。第一章在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了综述,并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则结合中国古代硬山屋顶起源的历史背景,对民居封火墙构件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客观阐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对皖南、岭南两地的古民居封火墙进行比较研究,概括整理了各自封火墙的造型特征、装饰工艺以及装饰纹样,明确了两地封火墙构件之间既存在相似,也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文章最后则对两地古民居封火墙展开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挖掘,进一步阐述了皖南与岭南两地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是造成两地古民居封火墙在造型及装饰上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