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Wegner等人在1984年对思维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来,对思维抑制的种种相关的研究从未中断过。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社交焦虑个体的思维抑制特点及影响作用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利用思维抑制的实验范式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对社交焦虑个体的思维抑制和注意偏向问题进行了研究。拟在对社交焦虑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实验一的研究目的:社交焦虑个体在对他人的评价进行思维抑制后,是出现即时增强效应还是反弹效应。即时增强效应是指,在个体对某一思维进行抑制的同时,该思维的出现频率就立即增多;反弹效应是指,在个体对某一思维进行抑制完以后的一段时间,该思维的出现频率才开始增多。在实验一中,使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500份,按照6%的比率,取高分组被试35人,低分组被试38人,共计被试73人。同时将被试指定入高社交焦虑组和低社交焦虑组。让两组被试均先参加一项情绪启动的模拟面试。然后让被试随机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思维抑制条件和控制条件,其中,抑制组36人,控制组37人。从而形成四个组:思维抑制/高焦虑组、思维抑制/低焦虑组、控制/高焦虑组、控制/低焦虑组。随后,让四组被试均进行三个阶段的实验,每阶段3分钟。在第一阶段里,抑制组的被试被要求“去想任何事情”,控制组的被试也被要求“去想任何事情”;在第二阶段里,抑制组的被试被要求“不要想到别人对你的任何评价”,控制组的被试被要求“去想任何事情”;在第三阶段里,两组被试均被要求“去想任何事情”。同时,被试在每一阶段中出现的与他人评价有关的思维次数都被记录下来。结果显示,在思维抑制条件下,被试并未在第二阶段马上出现即时增强效应,而是在第三阶段才出现了反弹效应。即社交焦虑个体在思维抑制条件下出现的是反弹效应。即在思维抑制解除后,会更多地想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低社交焦虑的个体在思维抑制条件下未出现思维的反弹效应和即时增强效应。
在实验二中,让实验一的被试继续参加实验二。即在进行完实验一的任务之后,让被试参加点探测的实验任务。要求他们在思维抑制条件下对负面评价词、情绪词、中性词进行反应时的按键反应。结果显示,在思维抑制条件下,高/低焦虑的被试均会出现对负性评价词的注意偏向,对情绪词和中性词则未表现出注意偏向。并且,对负性评价词的反应时和出现的与评价有关的思维次数之间出现了负相关,高社交焦虑个体的思维次数(与他人评价有关的思维)越多,对负性评价词的反应时也就越快,越容易出现对负性评价的注意偏向。这表明,在社交焦虑个体中,思维抑制和注意偏向之间的关系在是存在的。思维抑制可能是社交焦虑个体焦虑状态和对负性评价的注意偏向得以引发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希望以后能有相关的研究能对如何调节和减少思维抑制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干扰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