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针灸文献,通过统计主治病症对应合穴的频次,对比合穴与下合穴、合穴与原穴主治的异同,以探求合穴总体的治疗病症规律以及单个合穴的主治特点,从而为建立合穴适宜病症谱及临床应用与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基础。方法:一、源文献选择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书籍中查找唐代及以前的针灸类、医经类、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类,对52部可能涉及合穴的医籍按标准筛选,最终选定:《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共七部医籍。二、版本选择中医博大精深,古籍数目汗牛充栋。但因编辑、传抄、刻版、增删、修改和刻写的文字大小、版面阔狭、印刷粗精及排版或装订的各种形式不同,同一本书籍就会产生不同版本。因此,本研究参考知名针灸文献研究员著作,鉴定上述医籍的版本,制作版本源流图,选择经现代学者精选底本校正、较接近原书本来面目之版本作为源文献。三、各医籍所载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进行腧穴主治归纳必须建立在各医籍腧穴相同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各医籍中所研究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法必须一致的基础上,否则极易导致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检索分析之间,首先有必要考证各医籍的定位方法和取穴方法。四、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华医典》中运用计算机检索后配合人工检索上述所选典籍,分别以十二合穴、手三阳经原穴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别名逐条搜索全文,并按标准筛选条文。五、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建立建立标准数据库前对病名进行规范化,将穴名、文献来源、病症、疾病类属、病位、刺灸法、定位等六项内容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资料数据库。六、分析结果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合穴适宜病症进行分析。结果:一、版本的选择七部医籍对应较佳版本分别为:《素问》传本中明顾从德翻刻宋本较接近宋刊本,校勘质量较佳。《灵枢经》传本中以赵府居敬堂本流传最广,制作较佳。《难经》以注本流传,较好的版本有二,一是《难经集注》,二是《难经本义》。前者以“庆安本”为佳。后者以“医统正脉本”为佳。现存《甲乙经》为医籍中传世版本较差的医籍,相对而言“六经本”年代最早。《太素》“仁和寺本”为现存各个刊本的唯一祖本,文献价值最高。《孙真人千金方》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千金要方》古本,研究价值极大。《千金翼方》的“元大德刊本“是现存最早的复刊本,为宋版最佳翻刻本。《外台秘要方》最佳版本为日本敬嘉堂的南宋刻本。二、各医籍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七部医籍中十二合定位与现代临床不同的有曲泽穴、尺泽穴。其余诸穴基本相近。七部医籍中同一合穴在不同医籍中的定位及取穴方法基本一致,排除了此六部医籍中合穴出现“同名异穴”的可能性。三、各医籍的关系所选文献中,年代较晚的医籍常大量引录较早的医籍。《内经》和《明堂经》是腧穴理论的来源,后者现已散佚,但被《甲乙经》大量的收录。《千金要方》腧穴主治多引录自《甲乙经》和《内经》,而《千金翼方》又大量引录《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卷39》引自《甲乙经》,散在其他各卷腧穴主治大多来自《千金翼方》。四、十二合穴统计结果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医籍中,合穴主治病症98种。出现频次最高者为癫病,有七个合穴可治疗,涉及手、足、阴经、阳经,因此合穴可普遍治疗癫病。频次为五个及以上的病症有腹痛、头痛、癫、腹胀、善惊、呕、寒热、狂、阴痛九个病症,其中三个脾系病,足三里穴同时出现在三个病症中,可见合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尤甚。可治疗“逆气而泄”的仅有尺泽和足三里。五、单个合穴统计结果尺泽主治肺病及本经病之外,还可疗心痛、疝瘕、唾血、癫、呕、泄、哕。曲泽穴主治心病及本经病。少海穴的主要治疗病症为齿痛、狂、臂疼、腋下瘰疬等。小海穴主治头痛、癫痫、寒热、疟等疾。天井穴主治胸痹心痛,上肢痹、痿等疾。曲池穴主治本经病及风邪相关疾病。阴陵泉、阴谷、曲泉穴主治本脏和本经病症。委中穴主治本腑和本经疾病。阳陵泉穴可疗本腑、相表里脏和本经疾患。足三里可疗本脏、本腑、大肠腑、小肠腑和胃经的病症。六、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穴对比上巨虚穴治疗病症主要集中在脾胃系统,肺系统和肢体经络类的疾病,即脏腑病症兼经络病均可疗。下巨虚穴较多治疗肢体经脉类、脾胃系类、肺系类、肝系及心系疾病。委阳穴治疗肾系病、肛门病和肢体经络疾病。七、合穴和原穴对比太渊穴主要治疗肺系病和肢体经络病,其中咳嗽、肺胀满、喘属于肺脏疾病,胸痹、胸痛、肘臂痛属于经脉所过,亦可疗五官疾病。合谷穴主要治疗上肢痿、上肢痹、头面五官疾病,为大肠经经脉所过之病症。亦可疗大肠腑病如肠鸣。太白穴多治疗脾脏病,脾脏虚实之证、脾经所过治病均可治疗。冲阳穴主要治疗胃经所过之病。其中头痛、牙痛、面浮肿、足痹、痿及口僻等均属于胃经疾患。可见神门穴主要治疗本脏疾患,兼本经疾病。腕骨穴主要治疗小肠经所过之处疾患及与风邪相关疾病。太溪穴对肾系病、心系病、肺系病及脾系病均有治疗作用,可疗五脏疾病。京骨穴多治疗膀胱经所过之处病症。大陵穴既可治心脏疾病和本经所过疾病。太冲穴对肝脏病和肝经病均可疗。丘墟穴主治胆经所过之处疾患。结论:自《内经》《难经》提出合穴主治“病在府”“逆气而泄”和“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后,历来对其理解有所争论,本研究通过对唐代及唐代前的合穴相关医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病在府者治其合”应解为治疗六腑疾病的是下合穴。并不是所有合穴均可治疗“逆气而泄”,主要是指尺泽穴和足三里穴。并非所有合穴均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手三阳经合穴大多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合穴总体的主治病症有98种之多,癫疾排首位。从下合穴和原穴的主治分析得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手三阳经之合穴较少治疗腑病,偏重肢体经脉疾病、心系和肺系疾病。而小肠、大肠和三焦下合于足阳经的委阳穴、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则擅长治疗本腑疾病,兼治本经之经脉所过疾患。可见,从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医籍的分析来看,“病在府者治其合”之“合”当理解为下合穴更佳。原穴作为元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侧重脏病。阴经的原穴治疗脏病和本经疾患,六阳经原穴多治疗本经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