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因素的翻译探讨历来是个热点问题。作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自然会备受关注。先前的研究大多围绕翻译策略展开,争论归化、异化哪种策略更为可取。功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核心理论目的论可以解释同一文本的多个不同译文,因此,从理论上讲应该也可用于《红楼梦》不同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然而不少学者认为功能理论只适合非文学文本翻译。本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专属词的翻译做了实证性研究,意在探索文化因素翻译的规律,证明功能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红楼梦》,特别是其文化因素翻译及功能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出本文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深入阐述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其对翻译批评、翻译策略选择和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为后文分析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三章首先介绍文化专属词及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然后探讨了影响文化专属词翻译策略选择的多个因素。该章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的情形分析明确了两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目的。根据功能理论,论文就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作出推测。第四章对两个译本的文化专属词翻译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论文从前80回随机抽取五类文化专属词共190例,通过对所选例子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杨译本更贴近原语文化及语言表达方式(显性翻译占76.84%),而霍译本更符合译语文化及语言习惯(隐形翻译占82.11%)。这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相吻合,验证了前文的推测,进而说明功能理论可用于《红楼梦》翻译批评研究。数据显示杨宪益使用最多的三种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或直译加注释)、替换、音译(或音译加注释),而霍克斯使用最多的是替换、阐释和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第五章得出结论:功能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并非一分为二的对立体,两者互为补充。论文归纳了杨宪益采用隐形翻译及霍克斯使用显性翻译的情形,希望对译者在具体实践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会有一些启示。总之,本论文通过对《红楼梦》文化专属词翻译的实证性研究,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翻译策略的意识,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