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坛大事件助推了中国文学的当代研究,同时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关注也逐渐深入。本文关注到了新世纪至今尤其是2012年后俄罗斯域外视角对莫言创作的全新阐释,在对新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发掘俄罗斯解读的亮点与突破之处,力求丰富莫言创作解读并为未来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开辟新路径。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首先梳理了莫言作品在俄罗斯出版情况,为进行俄罗斯对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坛大事件助推了中国文学的当代研究,同时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关注也逐渐深入。本文关注到了新世纪至今尤其是2012年后俄罗斯域外视角对莫言创作的全新阐释,在对新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发掘俄罗斯解读的亮点与突破之处,力求丰富莫言创作解读并为未来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开辟新路径。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首先梳理了莫言作品在俄罗斯出版情况,为进行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解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作品文本基础。其次从俄罗斯留学生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两个维度,总结了目前的研究成果。最后基于研究综述中发现的该领域研究局限,言及论文研究价值及创新点。第一章经由俄罗斯研究者对莫言作品中中国形象解读的研究,形成了俄罗斯视角下的隐忍中国、求索中国、苦难中国的国家形象内涵。因俄罗斯域外解读的介入,在母系依恋解读基础上建构起的隐忍中国形象不仅象征性地突破了固有性别认知,更拓宽了中国形象维度;基于俄罗斯深入剖析佛教“轮回转世”所表达的世事变迁等主题,不断追问信仰与方向的求索中国形象兼及了中国独特历史国情,同时呈现出在物质与精神求索过程中国家面貌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荒谬叙事与时代病痛图谱交织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苦难中国形象不再局限于民族伤痛与困惑表达,在俄罗斯解读的参与下,更上升为具有人类共识价值的生命之问,拷问着人类发展与归途。第二章从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首先,通过俄罗斯对莫言创作中原始欲望的阐发,剖析了莫言创作中内隐的文明重建吁求;其次,由俄罗斯解读的莫言魔幻现实笔法为着眼点,阐明了莫言创作中审丑美学的当代价值,丑与恶的现实批判意义得以凸显;此外被俄罗斯所解构的儿童形象主题,因被置于自然视角之下,点明了莫言创作中,人作为社会产物的矛盾与挣扎心境以及人本精神的高扬与坚守;最后,由“莫言跳脱出福克纳故乡书写影响”这一创作特点为线索,指出,俄罗斯解读中所强调的莫言“精神原乡”创作不仅具有文学超越性与现实价值,同时也是莫言创作广受赞誉与厚积薄发的底气与根源。第三章从价值与局限角度分析了俄罗斯解读的意义。俄罗斯解读开辟的多元视角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以莫言创作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但俄罗斯对莫言创作解读也存在着叙事技巧解读缺位、关联性解读缺失、政治意识形态偏颇等局限。结语在梳理俄罗斯对莫言创作解读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俄罗斯莫言解读不仅丰富了莫言解读的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俄罗斯域外解读的重要价值。俄罗斯解读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具有现实参照意义。因此未来在加强与俄罗斯文学沟通交流的同时,将俄罗斯解读的参照价值不断放大,并“为我所用”,是未来中国当代文学应深入思考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本论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文化遗产廊道资源评估体系及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依据各类遗产的评价特点,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及专家打分法对明长城沿线资源要素价值因子进行赋分,并计算权重,建立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物质遗产要素两大类的完整明长城遗产廊道资源评价体系。其次,以偏关段明长城为例,对沿线58处物质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并针对不同等级的资源从遗产廊道构建角度提出相应保护策略。论文通过构建详细
将视点聚焦于短视频产业,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切入,结合受众商品论分析短视频平台用户自愿劳动行为的底层逻辑,以期对新媒介时代非物质劳动的生产运作逻辑有进一步的理论认知。
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依靠大学英语课程来提升英语能力,了解国外文化。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开课学期多、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等特点,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受到国外文化的一些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忽视本国文化精髓,有崇洋媚外的倾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被充分利用,使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然而现阶段存在着严重的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脱
<正>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物品、敷料和其他,它既是无菌物品保障的科室,又是预防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危科室。所以供应室工作人员就应该有着护士的"慎独"精神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进取心,才能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好、落实好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必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意蕴(一)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根植
以带电加热防除冰系统的平尾后掠翼型为研究对象,在风速90 m/s、温度-4~-9℃、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0 45~1 5 g/m3以及水滴直径(Median volumetric diameter,MVD)20 1~36μm条件下,在0 6 m结冰风洞中开展溢流冰生成规律研究,包含溢流冰起始位置、覆盖范围和类型。试验结果表明,翼型表面溢流冰形成的起始位置受
本研究结合数字劳工理论,立足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深度参与性与本土粉丝社群发展的独特性,聚焦粉丝商品化行为,通过对粉丝个体的深度访谈梳理并追问“粉丝非理性现象”背后蕴藏的各方力量:商业资本、媒介平台、粉丝社群意见领袖等,就如何将粉丝群体行为商品化,找寻数字劳工理论与粉丝文化研究的新场域进行了研究。
当前正是乡村振兴的奠基期,在此项事关群众富裕、民族振兴的征程上,带动群众走上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崇高使命,本文作者多次深入乡村一线调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效率、有成绩的典型村,其必然有一个坚定的基层党组织在充分发挥作用,党员是一面旗帜,群众在旗帜的引领下,有了奋斗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发挥农村党员作用
1948年的《小城之春》和2002年的《小城之春》虽然是同样的故事剧本,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演绎效果。《小城之春》这部影片从表层上看讲述的是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但从深层次来讲,影片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人生以及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两者从技术、表现手法、内涵意义中皆有差异,是对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中做出不同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