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得数字化的网络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兴的文化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以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和虚拟性吸引着大学生,迅速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媒介环境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如现实与虚拟并存的媒介环境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调和网络人格的异化;沉迷于媒介之中,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媒介环境中的某些暴力、色情、迷信信息造成信息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化进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化社会里,处在成长与发展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应努力提高积极运用媒体的能力、学会正确地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而我国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媒体素养教育实践经验匮乏,理论研究尚待深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大陆该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的国情条件下,由于高校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生的媒体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平台,有条件充当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维、知识结构、价值体系相对成熟,有比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大学学习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开展相关实践,逐步丰富我们媒体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体素养教育框架体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亦将利于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本文从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行为、对媒体的认知理解、对媒体的评估判断、参与利用媒体的传播能力等几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应秉持的核心理念和应把握的主要内容。为将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论文还探讨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开展的途径,从高校、媒体以及大学生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以期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作者对该课题关注已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对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实践及研究动态有了比较清晰地把握.并试图运用大众传播学理论,从教育学和传播学结合的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策略,丰富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的内容。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新世纪教育学与传播学面临的新挑战,这一教育课题在近二、三十年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实践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只要认真借鉴国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冷静思考我国的教育体制、文化氛围、媒介环境,高校积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社会提供条件和环境,媒体积极参与,家长密切配合,尤其是大学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