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引发成人型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学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下形成免疫复合物,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根据病因,MN可以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SMN主要继发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药物或毒物接触、系统性红斑狼疮等。IMN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高峰发病年龄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2∶1,成人与儿童的发病比例约为26∶1。调查显示,IMN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占22.7%。IM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探索和发现IMN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帮助。RhoA(Ras Homolog Family Member A)、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是Rho-GTPases家族的重要成员。该家族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足细胞,其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以肌动蛋白为主的细胞骨架及其调节系统。同时,研究发现Rho及Cdc42蛋白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因此推测,Rho-GTPases可能参与了IMN的发病和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Rho-GTPases中的RhoA、Cdc42分子在IM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IMN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揭示IMN的发病机制,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诊治的IMN患者30例(I组),且所有患者均为首次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之前从未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肾组织中抗PLA2R抗体的表达呈阳性。同时收集首次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MCD(Minimal Change Nephropathy)患者14例(II组),及IgAN(IgA Nephropathy)患者14例(Ⅲ组)为对照。选取肾肿瘤患者4例,取其肿瘤周围正常肾组织作为正常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组、IMN组、MCD组和IgAN组患者肾组织中RhoA、Cdc42分子的表达及表达部位,通过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Plus,IPP)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方差齐分布资料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hoA、Cdc42在IMN组患者肾组织的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包曼氏囊上皮细胞的胞膜中均有弱阳性表达,与MCD组及IgA组表达无明显差异;在IMN组患者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强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高于MCD组,低于I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A、Cdc42分子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骨架肌动蛋白来调节细胞形态的改变,运动和黏附等。其在IMN患者肾组织中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明了RhoA、Cdc42分子影响了IMN肾小管上皮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稳定,参与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过程,推测与IMN的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