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20年哮喘及其它特应性疾病发病率呈普遍上升趋势,基因的自然突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特应性疾病发生率上升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因素改变有关。“卫生假说”认为:随着卫生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婴幼儿期接触微生物及其成分机会减少,导致体内Th1型免疫水平降低,当接触外界变应原后,易形成Th2型优势免疫状态,并产生相关过敏性症状。国外研究显示农场生活或与家畜接触能明显防止个人特应性产生,其重要原因是因频繁的细菌及其成分暴露产生的保护作用,认为微生物及其成分能诱导机体Th1型免疫的上调,并抑制变应原特异性Th2细胞活性及Th2型免疫,从而达到免疫平衡状态。基于这一假设,本研究一方面对我国儿童居室内毒素含量与其过敏性哮喘患病率相关性进行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内毒素对过敏性哮喘的免疫调节机制。这对分析及预测过敏性哮喘的流行状况有重要理论意义,并能为过敏性哮喘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本研究选择安庆、淮南地区2986名8或12岁在学儿童为调查对象,向其父母发放哮喘标准调查表,内含ISAAC(International Study of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核心问题,动态浊度法检测儿童床铺尘内毒素含量,RAST-FEIA(放射性变应原荧光酶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含量。最终获得具有完整资料为904人,发现居室内毒素含量与儿童过敏性哮喘患病率呈负相关(OR 0.48,95%CI 0.32-0.72,P<0.05),与特应性致敏呈负相关(OR 0.65,95%CI 0.49-0.94,P<0.05),与非过敏性哮喘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本调查提示居室内毒素的早期暴露可能是预防儿童过敏性哮喘及特应性致敏产生的保护因素之一,支持“卫生假说”。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以探讨内毒素暴露对过敏性哮喘的免疫调节机制。60只小鼠随机被分成4组:用粉尘螨(Der f)变应原对小鼠进行致敏与雾化激发设为模型组(Der f);用生理盐水替代Der f,同样处理设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在Der f致敏前后分别进行脂多糖(LPS)暴露分别设为实验A组(致敏前LPS+Der f)与实验B组(致敏后LPS+Der f)。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与分类,ELISA法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与脾细胞培养液中IL-4、IL-5、IFN-γ、IL-12及血清中特异性IgE、IgG2a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实验A组的BALF中炎细胞总数、EOS、IL-4、IL-5显著降低,而IL-12显著升高(P皆<0.05),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显著降低,而特异性IgG2a(sIgG2a)显著升高(P皆<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B组仅BALF中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实验A组的IFN-γ(典型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与模型组及实验B组比较,未显示显著性差异。因此,本实验研究提示致敏前LPS暴露能显著抑制过敏性哮喘的炎细胞浸润并下调Th2型免疫反应,而致敏后LPS暴露未显示此功能,进一步证实LPS的早期暴露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保护作用;然而与传统的“卫生假设”观点不同的是,LPS的早期暴露并不能显著上调Th1型免疫反应,提示免疫耐受亦可能是LP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卫生假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