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民族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及其理念的系统研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行以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双语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在我国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全面布局。面向民族地区通过卫星、互联网开发和传送数字资源,成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本文紧扣我国民族地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理念演化脉络,试图梳理下述问题:其一,“整合观”为什么会产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二,“融合观”生成了怎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成果?其三,民族地区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到底应当为什么服务?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试图理清“整合观”与“东部资源西部用”、“东部建库西部修路”等口号式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本文基于云南省滇西地区、四川省北部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田野考察,分析数字资源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初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正在被提倡和广泛实践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想,本文重点选取云南的民族学校为典型案例,以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式,调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参与“晒课”、开发“生成性资源”等事项,探讨“融合观”视域下数字资源如何在多样的教育需求中丰富起来、如何发展基于生命独特性的个性化学习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于“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学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数字资源的覆盖,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压力,但是,优质、生成性资源仍然不足,且农村学校的需求程度大于城市学校。受“整合观”的影响,数字资源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初期,呈现由东部学校传送的教学资源“水土不服”的现象,“引进性资源”闲置极其严重,“技术优先论”的观念甚嚣尘上,信息技术与教学仍是“两张皮”,其相关实践也没有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尽管“融合观”正在被提倡和实践,但缺乏母语支持、缺失母语学习资源,有汉字识字障碍与表达障碍,给“技术融入”造成了阻力。本文认为,“技术优先论”的教学模式,仅能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传送效率,并不能锻炼少数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下的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融合观”的提出,正在成为民族地区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理念,但民族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理念仍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厘清。首先,应当居于“共生教育”构建的立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母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由东部城市学校传送的“引进性资源”与本土学校的“生成性资源”的互补性格局。其次,揭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的本质,主张“技术融入”,将资源作为教学工具,利用技术建构自己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为基点,实现人之为人的首要目的,通达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少数民族师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