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心血管终点事件及卒中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近些年来联合用药成为降压治疗新趋势,CCB联合应用ACEI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明,同时也被权威指南所推荐。因此本实验旨在比较氨氯地平加量与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相关的器质性疾病)。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都先给予氨氯地平5mg/d(4周),洗脱原服药物,此为导入期。4周后血压未达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氨氯地平5mg/d的基础上加服氨氯地平5mg/d;B组服用氨氯地平5mg/d的基础上加服培哚普利4mg/d。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各种感染、风湿病、肿瘤、外伤、甲状腺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入选W4和W12复查时查动态血压(动态收缩压及动态舒张压),及静脉采血。动态血压测定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血压以测量值的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 variation,CV)作为BPV的指标.检测血清NO水平,以观察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组间的差值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全部数据采用计算机国际通用的SPSS13.0系统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性。结果:1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收缩压平均值、舒张压平均值、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NO水平、左室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氨氯地平单药加倍剂量)与B组(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组内组间比较A组血压变异性组内比较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hSSD、24hDSD、24hDCV、dSSD、dDSD、nSSD、nDCV明显降低(P<0.05),24hSCV、dSCV、dDCV、nSCV、nDS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压变异性组内比较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hSSD、24hSCV、24hDSD、24hDCV、nSCV、nDSD明显降低(P<0.05),dSSD、dSCV、nSSD、dDSD、dDCV、nDC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血压变异性组间比较治疗12周后,B组较A组24hSSD、24hSCV、24hDSD明显降低(P<0.05),dSSD、nSSD、24hDCV、dDSD、dSCV、dDCV、nSCV、nDSD、nDCV,AB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单药氨氯地平加倍剂量)与B组(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内皮功能指标NO及LVMI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A组组内比较,氨氯地平加倍剂量后较前相比,NO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 LVMI降低(P=0.02,P<0.05)。B组组内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后较前相比,NO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LVMI降低(P=0.03,P<0.05)。B组较A组,内皮功能指标NO明显升高(F值126.03,t=2.34,P=0.01,P<0.05), LVMI降低(F值17.65,t=2.45,P=0.01,P<0.05)。3影响血压变异性与相关因素分析以24hSSD和24hDSD分别为因变量,可能对其影响的有年龄AGE、性别SEX、体重指数BMI、NO、LV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对血压变异性有独立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收缩压变异性因素:NO、LVMI;影响舒张压变异性因素:NO。使用“ANOVA”方差分析对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作显著性检验,FSSD=2.441,PSSD=0.037,FDSD=2.324,PDSD=0.046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氯地平单药加倍剂量和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联合治疗较单药加倍能更好的降低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单药加倍剂量和联合治疗均能改善内皮功能,降低靶器官损害,联合治疗较单药加倍剂量能更好的改善内皮功能,降低靶器官损害。内皮功能与血压变异性独立相关,血压变异性与心脏靶器官损害独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