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是主要生物干扰因素之一,显著影响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因此,调查草地植物的放牧反应一直是草地生态学的中心议题。此外,放牧还显著改变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循环,尤其是碳、氮和磷的循环,从而进一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诸多功能。大量的研究证明,放牧强度、放牧时间和放牧历史是决定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放牧强度尤为重要。前期研究大多从二分法入手,仅仅进行了放牧和不放牧的比较,从而忽略了植被和土壤有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放牧反应。而且已开展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温带地区,而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系统敏感和脆弱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展的研究较少。因此,从2005年到2007年,本研究根据地上植被残留量及参照前人对该地区放牧强度和演替阶段的划分,选取四个处理,分别为禁牧(GO)、轻牧(G1)、中牧(G2)和重牧(G3),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和土壤动态进行了三年系统监测和分析,可以说是对高寒地区放牧研究的重要补充,并且为青藏高原和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实验过程中总共记录了17个科的69种植物,其中一年生植物占到9.7%,多年生植物为90.3%。禁牧监测到47种植物,而轻牧、中牧和重牧的物种数分别为56、54和31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植被盖度也随之下降,2007年降幅最大:从禁牧下的99.2±0.5%降到了重度放牧52.6±1.2%。同时,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受放牧强度的影响显著,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变化为非线性的单峰模式,即在中牧和轻牧下数值明显高于禁牧和重牧。这些结果证明,禁牧能显著提高植物的地表盖度,但适度的放牧有助于增加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同时,考虑到高寒草甸承载放牧的功能,适当控制放牧强度是解决草场放牧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管理措施。2)基于植物功能特性水平上的RLQ分析结果显示,增强放牧强度线性增加低矮植物的相对丰富度,同时降低高植物相对丰富度;线性增加小种子植物,降低大种子植物;线性增加杂草生长型植物,降低禾草生长型植物;线性增加低度和中度适口植物,降低高适口植物;线性增加一年生植物,降低多年生植物;线性增加匍匐型植物,降低直立生长植物;线性增加莲座结构和具匍匐茎植物;降低丛生类植物。广义附加模型(GAM)分析显示非线性反应主要存在于莎草类、豆科类、不适口植物、克隆、非克隆和叶茎植物。以上结果显示,植物功能特性可以用来作为预示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高寒草甸植物的放牧反应,但是在分析植物功能特性---放牧关系时应该考虑非线性反应。3)基于植物种群水平上的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显示,21种常见植物种的放牧响应变化不一。其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10种植物地表盖度线性降低;2种植物地表盖度线性增加;2种对轻度和中度的反应不显著,其盖度只在重度放牧下降低;其余7种呈现非线性反应,即在中牧下地表盖度最高。此外,种群水平上的分析还显示具有相同功能特性的植物种的放牧响应不一致,这说明单一的植物特性作为预测高寒草甸植物放牧反应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植物重要功能特性的交互作用在未来关于植被放牧响应的研究中需加以重视。4)三年实验结果显示增加放牧强度导致0-15cm土壤中有机碳(SOC)的含量下降,最大降幅出现在2007年9月,从未放牧的57.6±6.1g/kg降低到了重度放牧的36.6±2.2g/kg。整个植物生长季中SOC存储量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线性降低,且重度放牧造成SOC从土壤释放到空气中。另外,SOC的存储与地上植被残留量和地下根生物量密切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放牧通过降低植物生物量和抑制SOC存储,而重度放牧会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从“碳库”到“碳源”的转变。5)土壤全氮的含量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最大降幅出现在2005年5月,从未放牧的4.1±0.1g/kg降低到重度放牧的3.3±0.3g/kg。土壤全磷在放牧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不清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显著增加,最大的增幅出现在2006年9月,从未放牧的14.9±1.2mg/kg增加到了重度放牧的36.4±1.2mg/kg。土壤速效磷沿放牧强度的变化与速效氮不同,相对未放牧,轻度和中度放牧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重度放牧则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6)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60天原位培养累积矿化氮和硝化氮的含量逐渐增加。青藏高原东部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硝化和土壤C/N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随着土壤C/N的增加,土壤中60天矿化氮和硝化氮含量均降低。从2005年到2007年,上述两种负相关关系均存在。我们结果显示,放牧增强土壤矿化和硝化作用,这一过程受到诸多因素调节,但是土壤C/N对土壤矿化和硝化作用具有显著的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