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锻模具参数化设计及锻造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辊锻是近几十年将纵向轧制引入锻造行业并经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工艺,该工艺的生产效率及材料利用率高、辊锻件的质量好,并且设备的资金投入小。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制造行业内的各种先进制造技术,辊锻技术的使用也随之普及起来。但因在辊锻过程中,坯料的变形较为复杂,模具设计及计算较为繁琐,导致模具的设计周期较长,并且现场需要反复试模和修模,极大地限制了该工艺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理论的快速发展,开发辊锻专用的CAD集成系统以提高模具设计的效率和准确率,运用数值模拟软件预测并控制辊锻件质量,以及辊锻过程中的变形机理的研究,已逐步成为工程应用人员在制造业方向研究的战略之一。本课题依据某型号汽车前轴的工程图纸,在辊锻件及辊锻模具的设计过程中,分析各个截面及截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对辊锻件各个截面的尺寸和截面间距离,辊锻模具的各截面间角度进行参数化设计。利用UG NX软件强大的三维建模命令生成各道次辊锻件和辊锻模实体造型,综合运用UG NX表达式法及UG NX二次开发工具UG/Open API、UG/Open MenuScript、UG/Open UIStyler和Visual C++6.0语言编程软件,开发汽车前轴辊锻模具三维参数化设计系统。然后采用DEFORM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结合该辊锻CAD系统创建辊锻数值模拟模型,并依据刚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完成各道次辊锻件在辊锻过程中的三维数值模拟及仿真,研究辊锻件在三维变形状态下的金属流动规律、应力应变场、各个方向的成形载荷、辊锻力矩及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对前轴制坯辊锻模具弹簧座截面的圆角值、辊锻模具角速度、摩擦因子及坯料初始温度的四因素、三水平问题,进行前轴制坯辊锻模具结构及工艺优化研究,分析在前轴辊锻成形过程中最大成形载荷的影响规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者运用辊锻模具三维参数化设计系统能够快速而且简便的设计出辊锻模具的三维数字模型,前轴辊锻模具的设计效率和准确率也随之提高;同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前轴坯料的辊锻成形进行模拟仿真,并对锻造工艺进行优化,以减少现场调试和试模的时间和次数,提高辊锻模具的使用寿命。本文将前轴辊锻模具的设计、计算机辅助参数化设计技术及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起来,对前轴辊锻件的实际生产及工艺分析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龄人群数量越来越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上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因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由于高龄老人均有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是通过采集激光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来检测物质成分。本文主要利用波长为1064 nm的Nd:YAG纳秒脉冲激光烧
自从80年代初空芯光纤问世以来,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传输性能、光学性能、空间单模、偏振控制、低损耗等特性,许多研究人员都对这种新型光纤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空
为了多渠道地发展我区民族教育事业,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利用重点中学师资强、设备好、经验丰富的有利条件,继去年银川一中开办民族高中班之后,在固原一中、吴忠一中又
在铁路新建或改建工程中,涵洞以及框构桥顶进施工颇为多见。大量工程统计数据显示,要确保框构桥顶进施工质量,首先要抓好后背设计。后背作业是框架式桥涵顶进施工过程中的临
针对经典双稳随机共振(CBSR)系统的输出饱和性与参数难以独立调节的问题,在势函数随机共振(PSR)系统基础上,叠加一个线性项,提出了改进PSR(IPSR)系统。可更加灵活的改变势函
目的:为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探讨肺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片.方法:对26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进行了5种抗体(Vim、LCA、KP-1、AE1/
利用水分子对960nm附近的近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这一特性,通过图像处理技术中的纹理分析方法,对三种作物(苞菜、青菜及生菜)叶片的近红外图像进行纹理分析,找增图像的纹理特征量与叶片的
把握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完整涵义,才能正确解读在地方人大工作中地方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党组两个领导核心作用的相互关系,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把其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位置,从我国发展实际和全球视野的高度阐述了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问题,强化了对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怎样创新”的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主要是以“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为切入点,从5个方面进行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