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经》是中国茶典籍的代表作,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栽茶、采茶、制茶、饮茶、产茶、录茶、咏茶等茶学知识,是研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关于《茶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羽的生平、《茶经》成书或是对《茶经》加以注释,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发展,研究者另辟蹊径,焦点逐渐转向更深层次方面研究——哲学、文化、美学等等。《茶经》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不容忽视,它将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家理论合三为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中庸思想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所追求的“致中和”对当今世界文明影响颇深,为了使世界了解接纳儒家中庸思想,《茶经》的英译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王宏印教授将英译本研究归属于“翻译型研究”,即以经典文化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其他文献,通过文本翻译挖掘作者思维并使理论系统化。功能主义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英译《茶经》的目的在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了传播本民族的习俗、精神、美学意象等内涵,译作应最大限度再现原著作者所传达的特色、风格和思想。作为典籍,《茶经》字里行间内隐多方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古汉语《茶经》更是言简意赅,其中蕴含的中庸思想较难精确把握,因此在典籍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对这些具有文化色彩的部分谨慎处理,注意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别,以便读者更易了解源语文化。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纽马克基于奈达功能对等原则,并依据布莱尔(Buler)和雅各布(Jacobson)的语言信息、表达、劝说功能,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这两大翻译策略是对直译和意译的继承和发展,前者关注目标语读者,后者注重源语作者。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茶经》英译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将儒家中庸思想再现出来。研究发现,作为信息类文本,《茶经》译文中交际翻译策略多用于语际互文转换;而涉及到诸如中庸思想等文化因素的译介则语义翻译更可取。纽马克“没有任何一篇文本翻译是纯粹的交际翻译或语义翻译,二者互为补充”的论断得到进一步证实。只有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效结合才可使读者更好理解《茶经》及其蕴含的中庸思想,从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