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的空间组织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宏观的旅游业空间组织建立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空间经济模型有助于了解旅游业空间组织演化的内在机制,对制定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本研究首先以垄断竞争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NEG)为手段,以线性的多区域旅游空间为基础,通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补偿函数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对称特点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同时将固定成本投入和地理空间对旅游产品差异化、旅行成本的影响纳入其中,旨在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讨论这些因素对旅游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其次,利用基于主体的建模技术(ABM),在NetLogo建模软件平台上,选取1990年、2001年、2012年三个时间点,对20多年来沪昆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空间组织的演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沪昆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的空间组织在2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90年缺乏显著的旅游圈,到2012年形成了以上海、南昌、株洲、贵阳和昆明为核心的五大旅游圈;但从整体来看,当前沪昆铁路沿线地区旅游圈的空间组织并不连续,新余、萍乡、娄底、怀化、铜仁、黔东南、六盘水、曲靖等城市处于旅游业空间组织的低谷地区,旅游业的空间组织有待优化。本研究继而在2012年数据的基础上,模拟了沪昆高速铁路通车后沿线地区旅游业空间组织的演化。模拟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通车对中短距离目的地(上海到怀化)的旅游业空间组织影响显著,使旅游圈的空间组织趋向连续;但对贵州、云南等西部远距离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空间组织影响较小,旅游圈在铜仁、黔东南、六盘水、曲靖等城市出现断层。 根据以上模型研究和模拟结果,在模型所设定的三大影响因素中,旅行成本的变化(如机场交通枢纽的崛起、高速铁路通车等)和目的地差异性建设对旅游圈的空间组织影响显著,而固定成本对旅游业空间组织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本研究在此结论基础上对优化沪昆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的空间组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