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锁莓(Rubus foliolosus D.Don)是悬钩子属(RubusL.)植物中分类较为困难的类群,该种地理分布广、形态变异复杂,长期存在分类争议。本研究以黑锁莓为研究对象,将传统的植物分类学修订与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相结合,旨在澄清黑锁莓分类混乱,进行分类修订的同时,从谱系地理学角度进一步对该物种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锁莓国内主要广布于云贵高原地区,并延伸至喜马拉雅地区,为典型的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种。该种与茅莓(Rubusparvifolius)形态上极为相似,区别在于该种的果实成熟时为黑色,且两个种分布区没有重叠,《云南植物志》(第12卷)中记载茅莓在云南有分布系错误鉴定。黑锁莓曾作为红泡刺藤(Rubus niveus Thunb.)的异名在《中国植物志》(第37卷)被归并,事实上二者区别显著,是两个不同的种,主要表现在黑锁莓主茎近乎匍匐于地面,可育枝上的叶片大多具3-5小叶,菱状圆形或倒卵形,叶背绒毛会部分或完全脱落。而《中国植物志》(第37卷)中记载的钝叶桔红悬钩子(Rubus aurantiacius Focke var.obtusifolius Yu et Lu)(变种)则应并入黑锁莓。通过分类修订,本研究支持黑锁莓作为一个独立种划分的分类处理,其拉丁学名应为Rubus foliolosusD.Don。(2)基于trnL-trnF和psbA-trnH两个叶绿体DNA非编码区序列对采自于云贵高原分布范围内的18个黑锁莓居群的179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基因片段序列合并调整后的长度为1079bp,碱基组成A+T含量为69.83~69.99%,共具有38处变异位点,共获得55种单倍型。黑锁莓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5745,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280,说明该物种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Hs)为0.689,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768。群体间遗传分化(GST)为0.103,NST为0.133,U型检验后发现NsT并未显著大于GST,说明单倍型的区域分布和居群遗传距离相关性很小,在黑锁莓的地理分布区内居群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分子变异方差AMOVA分析表明,黑锁莓居群间遗传变异为42.78%,居群内遗传变异为57.22%,居群遗传分化系数Fst=0.42779,居群间的平均有效基因流(Nem)=0.669,表明黑锁莓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为显著。中性检验显示黑锁莓群体近期并未经历过居群扩张,与失配分析的结果一致,显示为中性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