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铸造铸件-模具界面换热行为和压力传递规律的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挤压铸造是一种先进的近净成形工艺,它集成了铸、压成形的优势,应用于轻合金材料,可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实现高性能、轻量化的零件成形制造。铸件-模具界面换热及压力传递是挤压铸造过程中的核心物理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挤压铸造铸件-模具界面换热行为和压力传递规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通过设计挤压铸造实验用的模具和铸件、设计测温单元、精确安装压力传感器以及开展挤压铸造实验,建立了一套准确的铸型温度和界面压力的测量方法;通过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低通滤波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基于反算法原理,建立了界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基于上述各种方法,本文建立了一整套获得挤压铸造界面换热系数和界面压力的定量数据的方法。基于界面换热系数及界面压力的实验测试和计算方法,开展了大量的挤压铸造实验,获得了成套的定量数据。并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界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外加压力、浇注温度、模具初始温度和涂料厚度对界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微观几何/接触力学有关理论,建立了描述挤压铸造铸件-模具界面换热的模型。通过考虑微观尺度上铸件模具之间的接触应力、有效换热面积、材料力学属性以及相关热学参数,并利用挤压铸造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建立了界面换热系数与界面压力、温度等因素的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了界面压力消失后界面换热系数的模型。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揭示了凝固过程和材料力学属性对挤压铸造过程压力传递规律的影响。通过对镁合金和铝合金的模拟,阐明了二者压力传递规律的差异,为挤压铸造工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其他文献
如今,X射线在固体物理、医学领域以及其他学科中被广泛地使用。激光电子相互作用X射线源,也就是汤姆逊散射源,常常被用于产生高品质高性能的X射线。这种基于电子储存环和光学增益腔的X射线源造价相对低廉、紧凑。光腔的主要作用是放大入射激光的功率和循环激光脉冲,用于和电子碰撞的极小的束腰也可以由光腔来产生。在光腔内的激光脉冲与电子储存环中的高能电子束团碰撞产生准连续的X射线,产额可以达到1011ph/s。为
σkα-曲率流是满足如下方程的一族超曲面(?)这里κ是主曲率,σk(κ)是κ的k-阶初等对称多项式,并且ν是法向量。此类曲率流包括平均曲率流和Gauss曲率流作为特例。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扭乘积空间中的σkα-曲率流的自相似解。作为扭乘积空间的例子,对欧氏空间,我们证明了其中的闭的严格凸的自相似解一定是圆球面;对上半球面,我们证明了其中的闭的严格凸的自相似解一定是切片。更进一步,对任何欧氏空间中
按组分夸克模型分类,重轻介子由一个重反夸克和一个轻夸克组成。以此为基础的Godfrey-Isgur(GI)模型的预言结果与处于基态和低激发态的重轻介子性质吻合较好,但与高激发态重轻介子有较大差异。通过引入屏蔽效应,改进的GI模型(MGI)预言与实验测量之间的差异得到很大改善,但D:0(2317),Ds1(2460)质量的实验观测值仍明显低于理论预言。其原因既可能是MGI模型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是这两
能量在数个至数百个MeV能段的反电子中微子包括了来自超新星、地球、反应堆以及大气中微子的贡献。这些中微子可作为研究其来源的动力学与寻找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独特探针。这些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最大反应道之一是与质子的反贝塔衰变(IBD),其过程将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子,其中对中子的有效探测对实验上区分信号与本底至关重要。本论文针对超新星遗迹中微子(SRN)和地球中微子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利
直接分析单个分子的微区结构,构象变化,动态行为,相互作用的单分子分析技术,能为理解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机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纳米通道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为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科学提供了实时、快速的单分子检测平台。本论文以α-溶血素蛋白(α-Hemolysin)的纳米级通道结构为基础,利用其对单分子精细结构高灵敏的分辨能力,提出了高特异性的分子识别策略,构建了新型单分子分析方法和传感器,应
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之一,提高机床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意义。本文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对一种具有三个平动联动轴和三个旋转联动轴的六轴联动数控机床在运动学模型层面展开了优化其刀具运动轨迹和加工效率的相关研究。首先,根据六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实际机械结构和联动轴分布,建立了该机床的运动学模型。研究了该种机床的冗余联动特点,和不同联动模式和联动轴配置下对应的运动学模型。在机床运动
超短超强中红外光在超快化学、强场物理及阿秒科学等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传统激光晶体及非线性晶体的限制,长期以来超短超强中红外光源(特别是长波红外光源)始终是超快激光技术领域的一大挑战。本文针对这一困境,另辟蹊径从激光等离子体角度入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光子减速”机制产生相对论光强、波长可调谐的单周期长波红外脉冲新方
随着精准和个体化医疗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医院计划使用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相比于光子,质子和重离子不仅有更好的物理剂量分布,而且有更强的生物效应。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质子和重离子等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准确模拟不同LET射线所致的DNA损伤和分布以及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二是如何建立基于DNA辐射损伤的细胞存活机理性模型。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仅适用于光电子的纳剂
纤毛(也称为鞭毛)是基于微管组装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毛发状亚细胞结构。纤毛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运动、知觉感知、信号传导、胚胎发育及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毛结构或功能的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统称为“纤毛相关性疾病”,例如肾囊肿、多指症、内脏反转和呼吸道疾病等。大量研究显示多种纤毛疾病与鞭毛内运输机制(IFT)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因此对IFT的研究可为诊断和治疗纤毛相关疾病提供理论
镁合金性能优异,应用前景广阔,然而有限的室温塑性变形能力限制了其生产应用。在镁合金的变形过程中,常会出现孪晶与孪晶、晶界及位错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孪晶的形核及生长,对其塑性变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镁中孪晶与孪晶、晶界及位错的相互作用,借助对应力分布、错配度及原子位移等的分析,对其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在施加切应变的情况下,单个{1012}孪晶的平均横向生长速度大于增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