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却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陷入大萧条时期,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就出具了著名的《麦克米伦报告》。报告指出,由于英国金融制度的原因,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壁垒,即麦克米伦缺口,国家应该制定专项金融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如果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我国如此突出,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天然劣势,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性、经营不确定性、规模不经济性。首先,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和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破解“融资难”问题的主要方向。其次,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性、发展不确定性及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贷款风险较大。最后,规模不经济性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审批流程主要是从大企业流程衍生而来,较为繁杂,造成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只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规模不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同时,银行认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普遍存在较高的贷款风险,因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其可能承受的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是信贷配给问题。本文将信贷配给分为二类:第一类指在信贷市场当前条件下(如利率、担保条件、收益率等),贷款人仅满足部分借款人的需求,而配给另一部分相同条件的借款人;第二类指借款人的贷款需求仅被部分满足。现阶段,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下,中小企业第一类信贷配给下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贷款可得性得到普遍提升,但第二类信贷配给又成为“后融资难”时代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传统研究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本文通过建立第二类信贷配给模型,推导发现第二类信贷配给反而会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也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验证了这一推断。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主要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这一全新的视角。首先,本文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信贷配给问题区分为两类,并使用贷款审批通过率来表示“融资难”问题深层次含义——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通过建立第二类信贷配给模型,推导了其对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的影响机制,并首次提出了将贷款审批通过率与信用评级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相互结合使用的新思路。其次,基于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本文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出发点,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异质性分布,并解释了其微观作用机制,以期为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供给政策、深层次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再次,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影响。不同于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影响的传统思路,本文实证研究了第二类信贷配给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该研究既丰富了我国贷款风险相关研究,也为银行部门完善信贷约束机制、建立有效信贷评审体系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后,本文实证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分析了在“后融资难”时代新的“融资难”问题对“融资贵”问题的影响机制,为优化银行审批决策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论为:1.本文研究了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并分析了其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机制,相关结论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信贷配给问题。本文将信贷配给分为两类,并使用贷款审批通过率表示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贷款审批通过率越高,信贷配给程度越低;反之亦然。通过建立第二类信贷配给模型,本文推导了第二类信贷配给对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的影响机制,发现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与贷款风险、贷款利率均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基于此,本文首次提出了将贷款审批通过率与信用评级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相互结合使用的新思路。2.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信贷配给程度影响的相关结论为:经济政策不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将会提升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银行贷款意愿,提升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小微企业以及不发达区域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信贷配给程度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建议,政府通过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时,应关注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采取适度有效的经济政策干预金融市场,提高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影响相关结论: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信用贷款、金融发展深度较低区域的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贷款风险的正向影响更明显。一般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发现,第二类信贷配给虽然能够通过压降贷款额度,抑制事前贷款风险,但会产生事后的贷款风险。因此,本文建议,在选择贷款策略时,银行应尽量使用第一类信贷配给手段,或者考虑尽量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降低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4.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影响的相关结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程度对贷款利率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银企关系时间较长的小微企业中更加明显。当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第二类信贷配给时,银行贷款金额下降,但每一笔贷款的审查成本及资金成本是不变的。因此,当信贷配给程度越高,银行需要弥补的利润缺口越大,银行就越有动力提高贷款利率。本文建议,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府应大力倡导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适当放松对信贷市场的准入,允许更多中小银行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增加信贷市场的竞争性,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督促银行提升数字化水平,降低信贷审查成本,缓解“规模不经济”状态,降低中小企业的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银行部门在贷款利率定价时,可将贷款审批通过率与信用评级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相互结合使用。总体来说,本文的核心贡献体现在:一、从市场供给方银行机构的视角,通过建立第二类信贷配给模型,发现作为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第二类信贷配给反而会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表层含义——第一类信贷配给问题进行研究,重点考察金融供给约束、贷款合约、企业特征等因素对其影响,但“融资难”问题深层含义——“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被满足程度”的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又成为“后融资难时代”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虽同属于“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第一类信贷配给和第二类信贷配给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层次,现有研究对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的关注较少。基于此,为考察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影响,本文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供给方商业银行入手,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通过建立第二类信贷配给模型,推断第二类信贷配给对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的影响机制,为寻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了更深层次探索。二、本文提出将“专家定性评估为主的贷款审批通过率”与“模型定量分析为主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相互结合使用的新思路,为弥补信用评级的不足、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向。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其计算企业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贷款利率定价等重要参考指标。本文通过研究信贷配给程度变量“贷款审批通过率”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创新地提出“贷款审批通过率”与信用评级结合运用开展风险度量、利率定价的新思路,为现有研究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对更好的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具有着积极意义。本文还对银企关系衡量标准提出了新方法,用企业在该银行首次开立存款账户时间来表示银企关系。该方法对银企关系长度的逻辑定义更为准确,有助于补充银企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后续研究通过银企关系缓解信息不对称、解决信贷配给问题也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三、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时代背景,本文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出发点,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并对其微观作用机制进行解释。现有文献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讨论,主要围绕政治不确定性、金融资产价格、企业投资、贷款利率等方面展开,较少涉及其微观作用机制。本文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出发点,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中小企业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异质性,并对其微观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四、不同于研究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影响的传统思路,本文从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视角研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发现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贷款风险具有正向影响。现有对贷款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角度开展,从企业特征、公司治理等内部视角以及银行竞争、银企关系等外部环境视角对贷款风险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传统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会降低贷款风险。而本文研究发现:第二类信贷配给会加大贷款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健全,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当企业在银行信贷市场受到信贷配给时,如果继续实施原资金计划,只能从非银行信贷市场获取资金。而非银行信贷市场贷款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这将导致企业通过本次融资获得的利润可能低于其融资成本而造成亏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最终导致贷款风险增加。为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影响,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与贷款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也验证了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贷款风险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本研究结果为“后融资难”时代优化银行审批决策、更为精准有效的降低贷款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五、为研究“融资难”对“融资贵”的影响,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的第二类信贷配给会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产生正向影响。现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研究多集中在“融资难”上,对“融资贵”问题及“融资难”对“融资贵”影响关注甚少。本文研究发现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的第二类信贷配给也会对“融资贵”问题产生影响。当银行对企业实施第二类信贷配给而导致贷款金额下降时,由于每一笔贷款审查成本基本不变,银行该笔贷款收益也随着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上升而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为保障收益,银行倾向于提高贷款利率来补偿贷款金额下降造成的损失。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越高,银行需要弥补的利润缺口越大,也越有动力提高贷款利率。为研究第二类信贷配给问题对中小企业信贷利率的影响,本文基于贷款审批通过率视角,实证分析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第二类信贷配给程度对贷款利率具有正向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对“融资贵”的影响机制,为优化银行审批决策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