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氮肥的氨挥发及氮素平衡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田间大区、小区和微区试验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化肥氮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平衡进行了研究.其中应用微气象学法测定稻麦轮作体系中各施肥期间的氨挥发损失数量及其过程,同时对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利用效果与去向.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个稻季高氮和低氮处理氨挥发损失总量为80.76 kg N/ha(HN)和38.72 kg N/ha(LN),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29.9%(HN)和28.7%(LN).稻季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一周内,一般占各施肥期间氨挥发总损失的80.7%~94.3%.稻季施肥后氨挥发的最大通量一般发生在施肥后的24-72小时内.影响氨挥发的各因子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间的作用大小不一样.相关分析表明,分蘖肥的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pH呈显著正相关(R<2>=0.3825,p<0.05);穗肥的氨挥发通量则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2>=0.2278,p<0.05)、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2>=0.477,p<0.01)、与田面水的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2>=0.5791,p<0.01).<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较低,只有12%左右.随着作物生长,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逐渐提高(穗肥>分蘖肥>基肥),氮肥的损失和土壤的残留则逐渐下降.小麦生长期的氨挥发总损失为20.0 kg N/ha(LN)和43.2 kg N/ha(HN),分别占各自处理施氮量的14.8%和19.2%.麦季的氨挥发持续时间较长,约在15天左右.氨挥发通量最高峰在施肥后2~3天内出现.麦季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基肥期间,小麦基肥的氨挥发损失约占整个麦季氨挥发的92.0%(LN)和81.8%(HN);占当季施肥量的22.7%(LN)和26.2%(HN).不同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及其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种植水稻时,氮肥施用量应以不超过180kg N/ha为宜;施用硫酸铵肥料比尿素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41.8%-48.5%之间,氮肥损失率在22.8%-38.1%之间.
其他文献
为了摸索植物激素对茶叶的增长效应,我们于1989年夏秋茶期间在龙口茶场进行了“多效好”等几种植物激素对茶叶增长效应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增产效果,以亩用“多效好”15克兑
对棕壤22年长期定位各施肥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和玉米、大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机肥与氮肥
Plant cell growth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play among cell-wall expansion,biosynthesis,and,in specific tissues,secondary cell wall (SCW) deposition,yet the coord
该文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附近中度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肥、CaCO和磷肥对土壤中Cd、Pb、Cu、Zn的形态分布及小白菜中Cd、Pb、Cu、Zn含量的影响,并通过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和网室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抑制剂及抑制剂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尿素氮转化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室内培养实验和盆栽实验表明,各抑制剂对土壤
该文通过对棕壤长期施肥(1979年~2003年)不同轮作周期中土壤全硼以及各种形态硼分级测定,系统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硼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
该文于2001和2002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T11)、覆膜(地膜覆盖)旱种(T12)、覆草(稻草覆盖)旱种一(T13)、裸地旱种(T14)、覆草旱种低氮(T15)和覆草旱种二(T16)等处理,研
辽杂四号留蘖栽培(1~2蘖)的主茎变矮,茎粗变粗,穗长变长,有一定的增产效应;留蘖栽培抗倒伏效果明显。辽杂四号随着播期的延后和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茎粗逐渐变细,其最高
基于微观影响因素的视角,分别对合肥市的居住、商业和办公三类用地地价的空间格局、空间异质性进行空间插值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用地性质不同,其地价的空间格局也不同。2
该文采用静态箱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广东晚稻常规稻田和覆盖旱种稻田在水稻全生育期内的CH、NO的排放量和排放规律.通过对常规稻田和覆盖旱种稻田间、覆盖旱种条件下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