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颈部坏死淋巴结能谱曲线特征,探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颈部坏死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通过双能量CT技术的多参数分析,探究标准化碘浓度(NIC)在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3、探讨双能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Ⅵ区)小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263枚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常规平扫及动脉、静脉双期双能量扫描,得到Sn140kV、80kV及加权线性融合120kV图像。之后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双能自配后处理软件“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碘图,测量病变淋巴结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Mono Energetic"软件处理得到60-180kev单能谱图像,观察能谱曲线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病理性质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分别对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淋巴结结核及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小淋巴结进行研究,探讨碘图及能谱衰减曲线对区分不同病理性质淋巴结的价值,具体如下:1、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双能量增强扫描的25例患者共81枚颈部坏死肿大淋巴结,其中鳞癌坏死淋巴结共42枚,淋巴结结核坏死淋巴结共39枚,并将图像资料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通过双能自配后处理软件"Mono Energetic"得到能谱曲线。分别观察两种淋巴结实质区域及坏死区域能谱曲线变化趋势,比较两种不同病理性质淋巴结坏死区及实质区斜率。2、将29例共105枚经病理证实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和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均行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动脉期及静脉期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实质部分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两种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3、经双能量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4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119枚VI区颈部小淋巴结(<1cm)纳入研究,测量甲癌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并测量双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计算能谱曲线斜率,比较两组间短径、双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1、在81枚颈部坏死淋巴结中,鳞癌转移性淋巴结42枚,淋巴结结核39枚。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对比,在实质区在60-180keV范围内,随着单能keV值的升高,其CT值逐渐递减,且随keV值越高,CT值降低的幅度越小,其能谱曲线在60-180keV下均呈“下降型”。鳞癌转移淋巴结坏死区呈“下降型”,淋巴结结核坏死区能谱曲线呈“上升型”。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实质区及坏死区曲线斜率存在不同,实质区斜率分别为0.75±0.23和0.58±0.33,坏死区斜率分别为0.16±0.20和一0.02±0.29其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动脉期与静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为高(P<0.05);动脉期两组间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两组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两者的淋巴结短径平均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动脉期、静脉期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平均碘浓度、NIC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及NIC的ROC下的AUC分别为0.623、0.729;静脉期碘浓度及NIC的ROC下的AUC分别为0.606、0.627。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期曲线斜率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源CT动脉期能谱分析对颈部鳞癌坏死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影像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标准化碘浓度测量对于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3、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VI区小淋巴结存在差异,双能量CT技术对于鉴别VI区甲状腺癌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存在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