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的旅游化和旅游专业村的兴起,后者的蓬勃发展不仅有效扭转了部分村庄空心化、空壳化甚至衰落的趋势,促进了农户生计的多样化和收入的提高,更已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主导产业、生计方式和土地利用旅游化进程的深入,旅游专业村的利益主体和空间生产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在其共同作用下,乡村用地功能、空间形态等剧烈变化,原有的空间规划也因此往往滞后于现实的空间实践,并引发了诸多问题,故亟需开展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空间演变过程、机理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大都市地区是旅游专业村发展最为迅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也是其主要的集聚空间。因此,本文以旅游专业村发展较为成熟的西安都市圈为例,在明晰都市圈内旅游专业村发展历程和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运用最近邻指数、热点聚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都市圈内旅游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区域;进而通过构建适用于旅游专业村的用地分类体系,选取在西安都市圈具有区位及模式代表性、演化过程典型性且空间转型明显的上王村为例,反演其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空间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功能变化重要度指数等,定量描述上王村物质空间的演变过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上王村社会空间演变过程、路径及居民感知进行阐释及测度;最后系统探讨影响上王村空间演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对上王村空间实践与相关规划预期的比较,提出相关规划建议与启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考虑旅游专业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接现有主要村庄用地分类标准,提出了由14项一级类和21项二级类构成的旅游专业村用地分类体系。(2)西安都市圈旅游专业村的发展历经萌芽、发展和品牌化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以接待休闲型、观光农业型为主,民俗休闲型、创意体验型、综合服务型为辅的多元化类型结构。都市圈内旅游专业村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且在空间上形成南部秦岭环山路接待休闲型旅游村集聚区、北部平原观光农业型旅游村集聚区两大热点。都市圈旅游专业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交通网络体系、旅游景点密度以及农业资源禀赋。(3)上王村空间演变规律符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萌芽阶段、参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稳定阶段、停滞阶段、转型发展阶段,且参与发展阶段、转型发展阶段的空间扩张最为剧烈。反演上王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发现其用地结构的“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且随着乡村旅游化进程的深入,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用地类型及比重不断上升。(4)上王村物质空间演变历经2000-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5年转型发展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村庄用地水平扩展和立体扩展强度不断增强,且不同类型村庄用地之间转换呈现多元化趋势,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和均衡化配置程度也有所提高;村庄旅游功能用地不断增多,空间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转变为集休闲娱乐、民俗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养生、农事体验、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功能,在完成由传统农业村、服务型旅游村到旅游目的地的变化即空间功能转型的同时,村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并且经过统一的徽派建筑单体立面改造和特色仿古商业街建设,打造了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建筑风貌和特色街道,形成了上王村独特的乡村景观意象。空间扩展强度、空间功能转换程度、景观风貌变化程度三者充分反映了上王村物质空间演变的阶段特征。(5)上王村社会空间演变历经内生动力主导阶段、旅游驱动力主导阶段、政府主导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村庄社会生活空间呈现出半私人、半开放的旅游接待空间及旅游公共服务空间迅速扩大和旅游经济功能不断加强、社会交往功能逐渐弱化的发展趋势;村庄社会关系的重构也随之加速,出现了农户生计方式职业化、人口构成复杂化、交往模式多元化等变化。此外,通过测度可知居民社会空间感知存在利益价值、物质空间价值、心理认同、情感价值的结构,本质上反应的是村民经济表层、景观意向、个人价值、情感眷恋由外到内的感知规律,且不同类型居民对上王村社会空间感知价值的总次序为:本地农家乐经营者>本地农家乐经营者>非本地农家乐经营者>非农家乐经营者。(6)上王村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市场需求、周边旅游景点、政府参与、外来资本等外源性影响因素和资源禀赋、农户主观能动性、区位条件等内生性影响因素。其中,旅游市场需求因素是上王村空间演变的根本诱因,其他各种因素在上王村空间演变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而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上王村空间的转型发展。(7)旅游专业村规划设计要坚持多元利益平衡、多种需求协调、多重功能融合、多类空间集成的理念,寻求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员利益、人居和旅游功能、生活空间和服务空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