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的可行性,将罗哌卡因组、两种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比较,观察其临床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选择适当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肛门直肠手术中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60例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0.5%罗哌卡因为RP组(对照组);0.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作为RF1组;0.3%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作为RF2组。RP组给予0.5%罗哌卡因7.Smg;RF1组给0.5%予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10μg;RF2组给予0.3%罗哌卡因6mg+芬太尼10μg。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连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取右侧卧位穿刺,床头抬高15度,三组均选L3-L4间隙穿刺,穿刺针尖斜面朝向骶尾部,注药时间为10s。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价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记录手术完毕时的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前和注药后15min和术中最低的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并记录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每例手术所需时间。结果三组麻醉效果均满意,三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2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早于RP组和RF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F2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弱于RP组和RF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和RF1组运动阻滞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持续时间RF2组明显要短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RF1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2组手术完毕时患者均能配合体位搬动,下肢能自行活动,仅出现1例头痛,无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10μg芬太尼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血流动力学稳定,感觉、运动阻滞均能满足肛肠外科手术要求,运动阻滞轻,术后运动恢复早,术后患者下肢能自行活动,下肢仅有不同程度的沉重感。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用于肛门直肠等短小手术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