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根据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IC)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进行临床亚型分类;2.将不同亚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结合不同临床特异性治疗进行登记并随访半年,分组对比,分析不同亚型、不同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进行后循环缺血的预后判断总结一些规律。
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我科连续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262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收入研究组,列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头部CT和MRI)作为定性诊断、定位诊断的可靠依据。对数据进行整理、登记,计算262例病例中不同亚型的发生率、给予特异性治疗情况,以及随访所有病例半年,观察预后,运用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将发病时患者入院时即刻的情况以及发病半年后随访的情况分别进行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不同亚型病情转归,结合不同治疗,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本组共262例,按照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分为四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桥脑梗死型;其他型(延髓背外侧型、小脑梗死型、枕叶梗死型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根据四型入组时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发病6月时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出四种分型6月预后NIHSS评分P=0.011,MRS评分,P=0.003,BI指数P=0.005,四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预后最差,基底动脉尖型较差、桥脑梗死型以及其他型(延髓背外侧型、小脑梗死型、枕叶梗死型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预后相对较好。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溶栓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尖型溶栓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优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桥脑梗死型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型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按照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分为四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桥梗死型;其他型(延髓背外侧型、小脑梗死型、枕叶梗死型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2、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预后最差,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较差、桥脑梗死型以及其他型(延髓梗死、小脑梗死、枕叶梗死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预后相对较好。3、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方法对三种临床亚型均有效。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溶栓不优于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溶栓优于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桥脑梗死型抗凝不优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他型抗凝不优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